首页    >  资讯中心   >  科技动态
重庆工程公司斩获西部数字化双项殊荣
来源:重庆工程公司 作者:喻川江 时间:2025-08-19 字体:[ ] 分享:

近日,在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西部企业数智发展大会”上,重庆工程公司凭借在数字化建设领域的突出成果,从西部十省众多龙头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数字化建设成效卓越单位”称号,公司特级项目经理、首席技术专家、副总工程师蒋旭辉获评“数字化建设领军人物”。此项荣誉不仅彰显了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行业领先地位和创新实力,为公司品牌再添辉煌,也激励公司持续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注入“电建智慧”和“电建力量”。

科创赋能筑根基 产业链生态协同发展

重庆工程公司以“科技+金融+EPC”创新型商业模式,形成了科技引领、金融支撑、密切协作、一体化联动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打造科技型一流工程公司。作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践行者,公司始终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增值赋能,搭建起坚实的科创体系与投入机制。

构建多层级科技创新体系。公司建立科技委员会牵头,科技与数字化部、工程管理部、博士后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市级焊接培训中心、电气调试中心、热工调试中心、金属检测中心、建筑检测中心、科技型分(子)公司为支撑的“1+N+X+M”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2024年度研发投入3.0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12%。科创成果转化效益逐年递增,最近一年技术服务合同金额上亿元。重庆工程公司现有1个国家级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重庆市重点科研项目5项、集团级和其他科研项目8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类奖项90余项;专利授权400余项,省部级工法10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地方、行业级标准30余项。

技术与管理双维突破 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

重庆工程公司通过三大举措实现数字化转型突破:一是在移动办公领域创新构建“一号通办”生态,整合15个业务系统实现移动端全流程闭环管理,日均流程处理量提升40%,审批效率提高60%,建成无纸化高效办公大厅。二是核心技术领域响应国家信创战略,完成私有云平台国产化部署及业务系统适配改造,形成全流程替代方案,国产化率超30%,获集团高度认可及表扬。三是驱动治理体系升级方面,建成四维一体的4A管理平台,实现全域单点登录和动态权限配置,权限误差率下降75%,跨系统切换效率提升至5秒内,安全防护实现全年零冒用事件。

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实现安全韧性(网络安全达等保二级)、管理效能(流程耗时缩短46%)和行业引领(获重庆市十大企业技术创新奖)三重跃升,年度降本超千万元,打造出可复制的工程企业数字化转型范本。

公司通过构建“数据中台+综合管理”双引擎模式,形成传统工程企业数字化转型特色路径:一是公司抓住信息化初期机遇,率先构建数据中台,集成主数据管理、标准制定、资产管理等五大功能。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打通ERP、财务等六大系统壁垒,建立“三级驾驶舱-多业务覆盖”体系,实现数据资产的可视化与精准决策,推动管理颗粒度精细化。二是以数据为核心,围绕EPC项目全生命周期,纵向开发市场开发、成本策划等7类数据模型,横向协同供应链、财务系统形成闭环管理。利用智慧工地实时数据优化施工风险与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推动管理逻辑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通过数据逆向重构流程,量化考核数据质量,动态监测关键指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30%以上。三是自主实施企业综合管理平台,采用低代码开发节省成本40%,整合“人财物业资税投融审”九大模块,实现无纸化办公覆盖率95%,培养数字化复合人才50余人。四是形成“战略先行-倒逼管理-自主实施”方法论,验证低代码与标准化结合的可行性,获评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数据中台与协同平台的双引擎模式,为传统工程企业转型提供顶层框架参考,具备行业复用价值。

全业务链条数字化赋能 彰显转型创新价值

重庆工程公司围绕“数字赋能、价值创造”主线,构建了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字化体系,在项目管理、设计协同及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领域形成多项突破性成果,在项目建设期间,数字化方面获登记软著50项、国家授权专利7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3项。显著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示范经验。

以EPC项目管理平台推动项目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采用“市场-经营-财务”数据贯通的一期建设与二期深度履约管控结合,通过“双周会”制度闭环迭代。平台集成EPC管理体系,横向打通人资、财务等10余个系统,纵向覆盖工程、物资、安全等30余个模块,实现全价值链可视化管控。实现项目管理成本降低12%,协调效率提升20%。

三维数字化设计协同平台,构建覆盖风场规划、设计、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集成GIS三维引擎、风资源评估、智能排布等功能模块,实现设计效率提升40%以上,累计节约成本2.07亿元,支撑“西电东送”“疆电入渝”等国家战略落地。助力风电项目选址误差率降至3%、复杂地形发电效率提升8%-15%、收益率提高5%-12%。

于2024年1月提前布局谋划,超前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调研、收资、学习及引入工作,基于AI技术的L0/L1/L2三层架构,主要在公司“能源电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与环境”三大主营业务及“氢能、土壤修复与固废处理、水资源与环境、新型储能”四大战新业务领域探索AI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及高效赋能,建立“调研-试点-推广-优化”闭环管理模式。结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业务的融合,在智能巡检方面,无人机YOLO-V8算法识别光伏组件缺陷,准确率98%;在发电预测方面,利用分钟级模型支撑交易决策,误差率低于5%;在智能清洗策略方面,助力发电效率提升5%-10%。

多方协同聚合力 共破技术难关

重庆工程公司与中科院、哈工大、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庆市山地灾害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20个科研平台,在风电、光伏发电、综合能源、地热能、储能等领域进行前沿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目前正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村镇可再生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示范”等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聚合控制技术”“寒区百兆瓦级风电工程冻害防控与先进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等科研项目。自主研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数字慧眼系统”获得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奖项,在多个项目推广应用。重庆工程公司高度重视政企合作,积极参与重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重庆市几千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企业技术创新奖”,是全市获此殊荣的10家企业之一。

重庆工程公司重视科技与数字化的建设与投入,积极引导员工开展各项技术的研究与攻关,数字化技术赋能能力不断增强,实现营业收入由2020年的51.4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5.51亿元,增长率为85.64%。近年来,助力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2项;助力公司工程项目获国家级优质工程奖4项,获省部级优质工程奖32项,其中“重庆合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二期2×660MW扩建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重庆神华万州电厂2×1050MW新建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成都地铁十八号线供电B标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一期5万吨/年高纯晶硅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