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祁连山深处的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到突尼斯梅莱格河谷的跨国大坝,从秦岭腹地的镇安抽蓄项目到成都五环的城市隧道,中国水电十五局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能源建设与基础设施领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用一项项硬核科技成果,书写着中国建造的智慧篇章。 智能检测:解锁地质密码,筑牢工程安全防线 在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水电十五局的检测团队凭借“三器”组合,成为祁连山地质的“解密者”。锚杆无损检测仪如同“精准听诊器”,通过冲击波反射原理,无需破坏结构就能精准判断锚杆长度、锚固密实度,截至目前已完成8743根锚杆检测,曾成功发现2.8米处因碎石导致的锚固空腔,为工程排除重大隐患;探地雷达化身“透视眼”,能穿透岩层捕捉异常反射信号,在隧洞检测中及时发现直径0.3米的空洞,避免了塌方风险;智能三维电视成像仪则像“全景摄影师”,清晰呈现孔洞内部每一处细节,在框格梁边坡锚索钻孔施工中,精准定位35厘米长的岩层裂隙,指导施工团队采用套管跟进方案,将原本10天的工期压缩至7天,且所有锚索锚固力均远超设计标准。 这些检测设备采集的数万组数据,正在项目部数据分析中心进行融合处理,构建起整个工程的“数字孪生体”,为这座西北电网未来的“最大充电宝”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 数智建造:重构施工模式,推动效率质量双飞跃 在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水电十五局开启了从“传统施工”到 “数智建造”的跨越。这里搭建起HSE可视化智慧管理平台,整合“三证合一”人员数据,56台施工机械接入GPS定位系统实现全流程追溯;智能碾压系统融合北斗导航与物联网技术,将大坝压实一次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以上,单此一项便节省补强成本30万元。同时,BIM技术动态管控土石方平衡,双聚能爆破让坝坡开挖能耗降低超50%,11轴压延机实现156米铜止水一次成型。 一系列技术创新结出丰硕成果:项目拿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表层止水施工工法》等多项省部级工法,斩获8项实用新型专利,提前24天完工,并以“零裂缝”获评“全国优质混凝土面板”。如今,这座西北首个大型抽蓄电站的下水库坝后量水堰渗漏量仅为每秒3.64升,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成为能源工程数智化建设的标杆。 在成都五环路(双流段)PPP项目中,数智化应用同样亮点纷呈。面对成新蒲下穿隧道一体化泵站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玻璃钢筒体现场缠绕工艺,通过智能数控缠绕机与物联网监控系统联动,配合“深基坑+钢筋混凝土底板+抗浮角铁+混凝土配重”抗浮体系,将工期压缩50%;保通段深基坑施工改用模块化钢支撑,平交路口路基路面施工借助BIM技术优化方案,隧道侧污水管回填采用新型配比提升耐久性,一系列创新让工程质量全程可控,也为城市基建注入“智慧基因”。 技术破壁:跨界创新攻坚,打破标准与工艺壁垒 走出国门,在突尼斯梅莱格大坝项目中,中国电建项目团队直面300余项欧美标准与国内规范的“语言鸿沟”,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小组,通过研读500余页国际技术手册、对比23个欧美大坝案例,完成技术标准精准转换。针对核心材料硬质填料(BCR),团队经187组正交试验锁定其关键属性,创新采用“混凝土法+土工法”跨界思路设计配合比,最终钻芯取样检测显示,BCR强度等指标全部达标。 施工工艺上,项目团队同样突破重重难关。研发“阶梯式碾压”工法,配备智能压实监测系统,将BCR压实度提升至98%;摒弃原设计的自倾闸门专利技术,提出开敞式泄洪道方案,大幅降低成本与后期维护难度;针对59.04°超陡坡面板施工,自主研发无轨滑模技术,填补国内外该领域技术空白。这座“环境友好型大坝”不仅成为中国技术与国际标准对话的典范,更让中国筑坝智慧在北非大地落地生根。 在技术实践与创新积累的基础上,中国水电十五局更以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发展。2025年8月25日,水利部发布公告,由其主编的水利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SL/T 848—2025)将于2025年11月25日实施,标志着企业在碾压式土石坝施工领域的技术话语权与行业影响力再获权威认可。 绿色创新:科技赋能生态,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水电十五局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程全程。镇安抽蓄电站建设中,76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蕙兰被精心移栽并建立“成长档案”,下水库沿用天然河道减少开挖,坝体填筑石料取自库盆开挖废渣,拌合站配备全封闭防尘罩与自动喷淋系统,施工废水、废弃物实现“零排放”。如今,电站周边生态空间占比超89%,森林覆盖率达82%,野生大鲵、水鸟等频频现身,勾勒出“高峡出平湖、绿水绕青山”的生态画卷。 突尼斯梅莱格大坝项目同样践行绿色承诺,科学规划临建设施与施工道路,坝基开挖优先采用静力破碎技术减少粉尘噪音,构建“筛分用水循环+河道砂砾石就地取材”的资源利用体系,每年组织中外员工植树造林,让绿色理念扎根异国他乡。成都五环路项目则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推动施工废弃物回收率提升至92%,以实际行动守护城市生态。 行业革新:破局高坝渗控难题,推动坝工技术发展 面对高坝土工膜易开裂、施工难度大等行业难题,水电十五局开创性提出“土工膜+挤压边墙”新型防渗技术,推动土工膜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实现从70米到150米的重大跨越,并牵头编制国内首部水电行业土工膜面板堆石坝施工标准。该技术在成功将无覆盖复合土工膜应用于软岩堆石高坝坝面防渗,系统性攻克了防渗结构变形适应性差和高比例软岩筑坝填筑两大技术瓶颈。作为《水利工程库坝系统渗流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的核心创新点,该成果荣获202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创新成果在南欧江六级电站得到全面应用,成功建成目前世界最高的无覆盖复合土工膜面板堆石坝(坝高85米),为百米级软岩堆石坝的土工膜防渗设计提供了首例工程范本,极大拓展了土工膜面板堆石坝在中国的应用范围,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从技术创新到标准制定,从国内能源基地到跨国基建项目,从传统水利工程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国水电十五局以科技为笔、匠心为墨,不断刷新工程建设的技术高度与质量标准。未来,这支“电建尖兵”将继续深耕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国家能源战略与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更多“电建方案”与“中国智慧”。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