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辽阔高原上,成片的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牧草葱茏,羊群悠然穿行——这是电建新能源公司江当光储电站构建的“板上发电、板下牧草”的生态图景,也是央企探索“光伏+牧业”综合开发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担当。 抬高光伏板,铺就绿色牧道 。电站创新采用“抬高光伏组件至1.5米”的设计,为板下种植牧草和放牧活动留出空间。每年7月至9月雨季,电站向当地牧民开放场区,允许牛羊进入啃食牧草,既降低了植被管护成本,又为牧民提供了天然牧场。这种“用生态修复反哺牧业”的循环模式,使935亩的光伏场区成为植被覆盖率持续提升的“可放牧绿洲”。 “会呼吸的防羊护栏”守护安全 。面对藏区放牧传统与电力设施保护的矛盾,厂长李涛带领团队创新制作了可拆卸式绝缘围栏。这一“会呼吸”的装置既防止牧羊啃咬电缆,又保障牧道畅通,体现了科技与乡土生态的深度融合。如今,电站与牧场和谐共存,牧民不再因“禁牧”而困扰,电站也因生态循环实现了更高效益。 从基础设施到心灵契合 。电站与江当现代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的合作远超项目本身。从2023年1月开工建设到3月并网发电,仅用76天实现安全投产,背后是企地双方在基础设施维护、生态修复、民生需求对接上的高度协同。电站不仅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更通过牧业支持、植被恢复等方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成为民族团结和绿色发展的桥梁。 可复制的“牧光共生”答卷。站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点,江当光储电站以“光伏蓝”赋能“高原绿”,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的创新路径。其“牧光互补”模式不仅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更为后藏高原乃至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示范。 当科技之光点亮牧民的梦想,当光伏电站与高原牧场共生共荣,江当的故事正成为新时代央企践行社会责任、书写绿色发展篇章的注脚。在这片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生态与能源的协奏曲,正悠然回响。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