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五月的陇东高原,塬峁沟壑间新绿的苜蓿与赭黄色土地交织成斑斓画卷。在庆阳D1风电项目建设现场,百米高的“白色风车”正在山脊线上舒展叶片,而山脚下的秦团庄乡道上,一群身着“中国电建”反光背心的建设者,正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央企的责任诗行。 “老周,把级配碎石再压实两遍!”“小刘,注意混凝土振捣间距!”5月6日清晨,项目经理周博佳沙哑的嗓音穿透压路机的轰鸣。在他身后,二十余名志愿者组成的突击队正在与时间赛跑——春耕时节的陇东多雨,刚修补好的路基若不能抢在降雨前完成硬化,湿陷性黄土又会张开吞噬路面的“血盆大口”。 这条贯穿三个自然村的乡道,本是村民眼中的“黄金通道”。运粮车、药材商的皮卡、上学娃的自行车,每日在8米宽的路面上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经纬。然而连续三场春雨过后,沥青路面裂开蛛网般的纹路,最深处的陷坑能吞进半个拖拉机轮胎。67岁的村民刘永福比划着:“前晌我拉麦种过弯道,车斗差点翻进沟里,这些'土口袋'专挑夜里偷吃路面。” 项目部技术员在踏勘风电场进场道路时,用无人机镜头捕捉到了满载当归的农用车在坑洼路面跳起“死亡华尔兹”,上学孩童为避让陷坑不得不贴着崖壁行走。当晚的党支部会议上,12名党员全票通过道路修缮方案。“既要建好清洁能源工程,也要筑牢民生工程。”项目经理周博佳在施工图纸上重重画下红线。 5月7日破晓,三台压路机的钢轮碾碎晨雾。工程部调来的Wirtgen铺路机展开12米宽的熨平板,将掺着水泥的改良土均匀铺洒。这是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效药方”——6%水泥掺量配合分层强夯,能将地基承载力提升至150kPa。“往左再偏5公分!”测量员杨晓雪跪在尚有余温的沥青面上,激光定位仪的红点在晨曦中划出精准的坐标。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128处病害点位的经纬度坐标旁,密密麻麻标注着“李婶家菜地界碑”等暖心备注。 最棘手的当属K2+350段的塌陷区。直径3米的陷坑下,黄土层已形成贯通性孔洞。“上钢花管注浆!”随着周博佳一声令下,工人们将20根3米长的钢管呈梅花状打入土层。注浆泵轰鸣声中,水泥浆液顺着钢管注入大地“病灶”,仪表盘显示注浆压力稳稳停在1.5MPa——这是经过五次配比试验确定的最佳参数,既能充分填充空隙,又不会造成路面隆起。 烈日下,安全总监刘峥的制服后背析出片片盐花。他像守护精密仪器般看护着每个作业面:临时围挡的荧光警示条是否完整,改性沥青出料温度是否稳定在165℃,“安全是最大的民生。”这句话他每天要重复几十遍。 5月8日清晨,当第一辆校车平稳驶过焕然一新的路面时,小朋友们惊呼:“路变得像妈妈纳的鞋底一样平整!”63岁的村支书老秦抚摸着新划的交通标线感慨:“这哪是补路,分明是给我们村装上了新轴承。” “从清洁能源动脉到民生毛细血管,央企责任始终在线。”望着山巅转动的风电机组,远处,载满风电塔筒的运输车队正沿着新修的乡道盘旋而上,车轮碾过的地方,蒲公英的种子乘风而起,向着更辽阔的天地飘散。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