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川西北高原的壤塘县,水电十局以心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将央企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构建起“产业赋能、消费助农、人才培育、民生保障”的立体化帮扶工作格局。从雪域高原的基建工地上,到牧民居所的灯火旁,水电十局用实干与创新,在海拔3000米的壤巴拉雪域高原谱写了新时代企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产业筑基:从“输血供养”到“造血生肌”的动能转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水电十局立足自身建筑行业优势,结合壤塘县发展需求,将帮扶工作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融合,打造了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链条。 设立托底性帮扶专项资金池,通过专业分包合作带动地方建筑公司实现年产值从0.5亿元向2.5亿元的指数级增长,让县域基建产业从“散兵游勇”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蒲西乡推进34.67亩冷水鱼养殖基地建设,填补高原特色水产养殖空白,未来将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蓝色粮仓”;升级阳培村鲜奶加工站,严控产品质量,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地方产业示范项目,巩固提升帮扶成效,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传统畜牧业实现“从草场到餐桌”的价值跃升。这些举措,既激活了县域经济的“神经末梢”,更培育了群众自主发展的“肌肉骨骼”。 在民生基建领域,水电十局以“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专业培训”全链条服务,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壤巴拉全民健身中心的前期踏勘、第二寄宿制小学的开工建设,不仅完善了县域公共服务体系,更让1900名学子未来能在现代化校园中追逐梦想。这种“既管当下、更谋长远”的产业布局,彰显了央企帮扶的战略眼光。 消费畅通:打通“高原特产”与“广阔市场”的双向通道 如何让藏乡的“山货”变“俏货”?水电十局给出了“订单采购+电商赋能”的创新解法。 组织40余个项目部、3200余名职工参与消费帮扶,累计采购壤塘县农副产品超65万元,直接惠及60余户农牧民,“以购代捐”的方式既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更树起“劳动致富”的价值导向。搭建“云端壤塘”电商平台,推动高原菜籽油、蜂蜜、菌菇、牦牛制品等10余类特色产品上线,单月最高销售额达5万元,让高原特产突破地理阻隔,走向全国市场。在阳培村,定制化畜牧业采购计划助力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2万元,该村更获评“省级重点帮扶优秀村”,生动诠释了“消费小杠杆”撬动“振兴大能量”的逻辑。 这种从“输血式捐赠”到“造血式流通”的转变,不仅让农牧民的口袋鼓起来,更让他们的观念活起来——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的觉醒,正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内生动力。 人才赋能:培育“带不走”的本地发展主力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司将人才培育作为帮扶的核心工程。先后选派7名优秀技术骨干赴当地开展定点帮扶、挂职交流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培训,培养90余名当地技术工人,让“十局技术”在壤塘落地生根;建立“培训+就业”闭环机制,向壤塘当地提供了50个岗位,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连锁效应。在阳培村开办“农民夜校”,开设电工、焊工等技能班,为村民打开务工就业的“技能之门”;设立专项助学基金,全额资助阳培村大专以上学生,累计发放助学金超22万元,让107名学子扬起“知识改变命运”的风帆。 从“体力型务工”到“技能型就业”,从“短期就业” 到“长期发展”,这种人才培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劳动者的“硬实力”,更塑造了他们的“自信心”。当雪域青年能熟练操作工程设备,当牧民子女能在课堂上追逐梦想,壤塘的未来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民生担当:在“急难险重”中彰显央企温度 2023年“7・15”洪灾中,水电十局绰斯甲项目部组织41人抢险突击队24小时连续作业,抢通317国道“生命通道”,被当地赞为“抗洪第一企业”。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既是央企应急能力的体现,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在阳培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让村两委办公场所焕然一新,电子屏、人工草坪等物资的捐赠,让279户共计1410余名村民感受到帮扶成效的“触手可及”;连续多年的“启蒙教育・庆六一”活动,为89名儿童送去书包文具,更将全民教育理念植根在高原沃土。 从抢险救灾的“火线”到民生改善的“一线”,始终与壤塘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种“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担当,让帮扶工作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企地协同:共谱“双向奔赴”的振兴乐章 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 在托底帮扶专题会上,水电十局捐赠帮扶资金支持蒲西乡冷水鱼养殖项目,未来年收益将用于巩固脱贫成果,这种“产业收益反哺民生”的模式,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地方振兴的有机统一。双方在新能源开发、产业培育等领域的深度协作,更让“圣洁壤塘”品牌有望走向全国,勾勒出“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赢图景。 壤塘县委县政府的评价——“以十局速度展现央企担当”,既是肯定,更是期许。当央企的专业优势与地方的资源禀赋同频共振,当“企业发展所需”与“群众幸福所盼”深度契合,一幅“产业兴、人才旺、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壤塘的帮扶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央企的责任内涵: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以产业为基、以人才为要、以民生为魂的系统工程;不是“蜻蜓点水”的短期帮扶,而是“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不是“单向施与”的公益行为,而是“共兴共荣”的发展共同体。这种“精准滴灌”“造血赋能”“双向奔赴”的帮扶范式,为企地协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 如今,格桑花在高原上绽放,帮扶成效在群众笑脸上凝结。当央企的担当与藏区的期待相遇,当专业的力量与群众的智慧交融,再高的山峰也能跨越,再远的路途也能抵达。这是央企的使命所系,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