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抗日战争烽火中,无数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80年前,14岁的王成国毅然放下书本、扛起钢枪,成为抗击日寇的少年战士;80年后,97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谈及往昔岁月依旧眼神坚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走近这位江西水电离休老干部,聆听他跨越世纪的战斗故事,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革命情怀。 少年壮志弃学堂 瞒亲从军赴国殇 初见王成国老人,很难将眼前这位身形清瘦却精神矍铄的老者,与97岁的高龄联系起来。他耳不聋、眼不花,谈起八十年前的抗战经历,思路清晰如昨,言语间满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铭记。 “我老家在山东昌邑,那会儿家里兄弟姐妹多,父亲在济南谋生,我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生活。”老人的思绪,顺着记忆的藤蔓回到了1941年,那一年,他刚满14岁,正在村里读小学五年级,本应是在课堂里念诵书本的年纪,却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打碎了平静生活。“鬼子到处烧杀抢掠,村里老百姓吓得日夜难安,家家户户都在躲。”提及当年的场景,老人的语气沉了下来,“我那时候年纪小,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心里憋着一股劲:咱是中国人,不能看着家乡被欺负!要是当了兵、有了枪,就能保护老百姓,把鬼子赶出去。” 不久后,抗日部队到村里征兵,王成国没丝毫犹豫就报了名。可当八路军战士让他回家告知家人时,他犯了难,他知道,疼爱他的爷爷绝不会同意年幼的孙子上战场。思来想去,王成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瞒着家人参军。第二天清晨,趁着部队出发的间隙,他悄悄跟在队伍后面,一路辗转加入了胶东军区十四团五连,成为了一名交通警卫连战士,主要负责护送抗日干部从胶东前往鲁南的安全。 “刚参军的时候啥也不懂,就知道要打鬼子。”王成国笑着说,是组织的教育让他慢慢明白了“抗战”二字的重量。后来,他被选送到抗大第七分校学习,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系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史,逐渐从一个“只想报仇的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战士。1944年,17岁的王成国经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他暗暗立下誓言:此生跟党走,永远为人民战斗。 浴血疆场杀日寇 九死一生铸忠魂 在王成国的记忆里,抗战岁月里没有“安稳”二字,有的是日夜不停的转移、突如其来的袭击,以及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生死瞬间。他亲历过胶东抗日根据地最残酷的“拉网扫荡”,也在绝境中见证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胜利,左大腿上那两个深浅不一的凹洞,更是他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勋章”。 1942年底,日军纠集万余名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拉网扫荡”,这是日寇在胶东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扫荡,目的就是要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消灭胶东的抗日武装。“那时候部队根本不敢固定驻扎,每天晚上都得转移,要是被鬼子围住,就可能全军覆没。”王成国回忆道,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胶东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根据地各处,在老百姓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那次扫荡太残酷了,西海地委书记、军分区参谋长都牺牲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连也被敌人包围了,情况危急到连电台都砸了,大家都做好了跟鬼子拼命的准备。最后连长下命令,集中所有火力往一个方向突围,拼了半天才跳出包围圈,可全连还是有30多名同志伤亡。”即便如此,胶东军区的战士们依旧没有退缩,在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战斗中,共毙伤敌人2000余名,最终粉碎了日寇的“扫荡”计划,守住了抗日根据地。 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更是让王成国险些牺牲在战场上。当时,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一座寺庙里,不知为何走漏了消息,大田据点的鬼子突然包围了寺庙。“部队马上组织刺杀队和警卫连抵抗,掩护大部队转移,我所在的排负责断后。”战斗打响后,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王成国和战友们拼命阻击敌人,可身边的同志还是一个个倒了下去。“排长背部中弹,我左腿也被打穿了,根本跑不动。”王成国看着越来越近的鬼子,心里只剩一个念头:“这下完了。”彼时,二十多个鬼子距离他只有十来米远,他甚至能看清鬼子帽子边上的布条。 就在这生死关头,远处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是救援部队从鬼子背后发起了攻击!“鬼子一听背后有枪声,立马慌了,撒腿就跑。”说起这场“死里逃生”,老人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时候我们武器落后,情报也不准,能活下来全靠运气,可好多战友都没能回来……” 左腿的贯穿伤虽未伤到动脉,却急需治疗。可当时医疗条件极端艰苦:药品奇缺,医院为了躲避鬼子袭击,只能设在地下,战士们在地下挖井,再将两头打通,简陋的地下通道就成了临时医疗点。王成国的手术,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六个护士按住我,医生用探针缠着绷带,在伤口里来回拉扯清创,血水溅得到处都是,疼得我差点晕过去。”清创、上药,这就算完成了“手术”。冬天的地下通道阴暗潮湿,见不到一丝阳光,跳蚤多到像撒了一把芝麻,咬得人浑身是包。“可那时候哪顾得上这些?能活着、能继续打鬼子,就已经很满足了。”后来,王成国的伤残被评定为三等乙级,左大腿上的两个凹洞,也成了那段艰苦岁月的永恒印记。 解甲归田守初心 淡泊一生映风骨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成国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他又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跟着部队南征北战,直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全中国,才卸下戎装,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1958年,王成国以连长的级别转业到地方企业,先是在德兴大茅山机械厂担任副厂长,1961年调入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汽车队任副队长,直至1982年离休。在江西水电工作的21年里,他经历过不同的部门、担任过不同的职务,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干事雷厉风行,对工作尽心尽责,把全部感情都融入到企业发展中。“从部队到地方,身份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这是王成国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来的行动准则。 生活中的王成国,更是一位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老党员。1956年,他在厦门结婚,爱人原本一直在山东老家务农,直到1964年才被接到江西。即便自己在企业任职,他也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没给爱人安排工作,始终坚守着“不搞特殊”的原则。如今,他的四个儿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都干出了不错的成绩,一家人儿孙满堂、其乐融融。“国家没有忘记我,企业也没有忘记我。”老人笑着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及传统节日的时候,江西水电的领导还专程赶到向塘看望他,这份关怀让他心里暖暖的。 “现在的生活,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谈及如今的幸福生活,王成国深有感触,“那时候打仗,就盼着能把鬼子赶跑,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国家强大了,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这些老兵也跟着享福,真的很满足。”他还特意嘱咐记者,要替他祝福江西水电:“希望企业越办越好,为国家的电力事业多做贡献!” 采访尾声,当记者提出想看看他珍藏的纪念奖章时,老人格外开心,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红色的盒子,里面整齐摆放着“淮海战役纪念”奖章、1955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奖章……每一枚奖章都被擦拭得锃亮,边缘虽有些磨损,却依旧闪耀着光芒。“这些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是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兵的认可,是最珍贵的纪念。”王成国轻轻抚摸着奖章,眼神里满是珍视与自豪。 97载岁月流转,从少年战士到白发老者,王成国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烽火岁月里,他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和平年代里,他为企业发展默默奉献。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抗战老兵的缩影;他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在新时代依旧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