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奏响风库绿能交响
——中电建托克逊县100万千瓦风电项目一期全容量并网纪实
来源:水电十一局 作者:琚明晖 孙世宇 李锦华/文 陈风晴/图 时间:2025-05-18 字体:[ ] 分享:

铁骨铮铮立瀚海,银翼排云叩天门。

莫道戈壁春色晚,绿能交响彻西东。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县,戈壁滩上风车林立,旷野上的风光被建设者们捕捉并加以利用,赋予了戈壁新的发展生机。这里是小草湖超一类风区,历史极大风速超过50米/秒,夏季极端高温近50摄氏度,自然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正是在这片“风库”之中,水电十一局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绿能交响”。

2025年5月11日,中电建托克逊县100万千瓦风电项目一期50万千瓦实现全容量并网,标志着这一重大新能源项目取得阶段性胜利。从基坑开挖到基础浇筑,从设备运输到风机吊装,再到并网发电,项目建设者们以安全为基、以施工为脉、以技术为刃,在极端环境下创造了风电建设的电建速度。

安全为基:智慧管控筑牢生命线

戈壁滩的烈日将安全帽烤得发烫,安全总监李津东抹了把顺着眉骨淌下的汗珠,手中的钢卷尺延伸到基坑边缘。他的声音混着砂砾在风中散开,身后二十余名工人正在进行班前安全教育。这一幕在托克逊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每天都在上演,因为在这里,安全不仅是理念,更是融入血液的行动准则。

每天吊装前检查清单中的吊索、吊具、吊钩、主吊状态、人员状态、安全技术交底、派工单,每一项都必须反复确认。李津东变得“较真”且“啰嗦”。

他的对讲机里不断传出指令:“11号机位和17号机位的三四五节塔筒必须挂扰流条!”

“现场网格员注意及时观察风速,超过规定风速的,立即通知人员下塔!”

“已发布大风红色预警,明天现场禁止任何作业!下午把各机位务必把抗涡激措施再检查一遍。”

“晚上要给集电线路送电,吊装叶片的时候要注意避让集电线路。”

这样的细节管控无处不在,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在百米高空作业中,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为保证交叉作业时的“安全红线”,项目部实施吊装区域“三重隔离”管控,同时联同技术科创新性构建“智慧安全管控体系”,成为守护生命的科技防线。多方位摄像头如同永不疲倦的眼睛24小时监控作业现场,实时预警系统敏锐捕捉风速变化,无人机定期巡航自动抓拍违章行为,履带吊传感器和塔筒内部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立体防护网。这套“现场+远程”的双重护航系统,实现了吊装全过程“零干扰、零误差、零事故”的安全管控闭环。与此同时,安全培训从未间断,累计开展安全培训46场,教育人数640余人次,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铁腕手段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一望无际的戈壁上,洒水车沿着规划路线缓缓行进,在干燥的空气中划出一道湿润的轨迹。李津东带着安全员穿行在工地间,安全帽下紧蹙的眉头和工装后背洇出的白色盐霜,无声诉说着“隐患不过夜,防患于未然”的坚守。

施工为脉:协同攻坚诠释电建速度

“戈壁施工,拼的就是韧劲和协作。”项目经理潘龙龙的这句话道出了项目建设的核心密码。面对近200平方公里的广袤工地和紧迫工期,项目部以网格化施工统筹“人、机、料、法、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4块,以55个风机点位为坐标,实施精准管控。

基岩层开挖是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道难关,项目部成立专项小组,积极对接当地炸药审批、备案等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手续资料,打通炸药审批的“绿色通道”。狭窄的施工场地限制着大型设备的施展,项目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创新运输方案,合理拓宽作业平台,保障大型设备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高效运转。基础浇筑阶段,突破常规思维,将原本分散的16名工人集中作业,创造出单日完成一台机位钢筋绑扎的纪录,且模板安装有序衔接,既保证了连续浇筑,又大幅提升了效率。

在紧张的基础浇筑过程中,大型物资供应也在同步进行。为确保塔筒、风机等附属配件不影响整体吊装进度,项目部派出十余名人员前往各个厂家紧盯供货进度,每日更新汇总各个配件的生产及运输情况,这些驻厂员身上都带着特殊的“时区”——项目部的工作时间、厂家的工作时间、物资预计到达的时间,强力推动到货时间满足现场需要。

大部件进场即启动“黄金72小时”运输攻坚,生产经理耿豪带队开展“全要素踏勘”,一天要在多个机位跑无数趟,以“能直运绝不绕行”为原则,制定分级运输策略,对特殊地形实施“装载机牵引+模块化拆解”的精控运输,尽全力实现全场景卸货即转运的精准管控,确保各部件零延误到达指定机位。

当首台风机成功吊装时,许多硬汉红了眼眶——那不仅是一台设备的就位,更是团队协作精神的最好见证。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共同驱动着一个个重大节点按期实现。

技术为刃:创新严谨铸就标杆工程

风机基础是风机机组的“基石”,一期部分风机型号配套锚笼环、锚板厚度以及锚栓长度为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基础首次采用,在锚栓安装过程中因厚度大,安装难度及危险性较大,定位锚栓穿入后,普通锚栓将无法正常穿入,制约现场施工进度,甚至影响整体工期。

“技术问题现场解决,抓紧组织专家开会,时间不等人!”项目部技术人员仔细研究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同步对接风机锚栓厂家及外部专家,多次组织召开线上、现场安装方案专题会议,最终确定了一种新型锚栓组件安装方案,使得上锚板顺利安装完成,确保现场施工进度及安全。

质量验收考验着技术人员的严谨。技术负责人马贺军的声音时常在施工群内响起:“42号上锚盘验收通过,可以进行钢筋绑扎作业。”“钢筋绑扎间距不够啊,抓紧整改。”“观测墩位置有偏差,通知测量队复测一下。”这样的对话日复一日,从垫层浇筑到防腐涂刷,每个环节都经过近乎苛刻的把关,确保工程质量持续可控。

该项目是吐鲁番托克逊县单机容量(11兆瓦)最大的在建风电项目,叶片长度为103米,扫风面积相当于5座标准足球场。面对超高、超重、超长机组吊装的“三超难题”,王泽垄组织技术骨干成立吊装攻坚团队,联合厂家等多方专家多次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并编制吊装控制流程图,最终敲定了涵盖四十多个关键管控环节及责任人明晰的流程图,切实压实吊装全链条责任分工。同时针对设备组件的“体型桎梏”,强化特种设备编组调度,实行“一机一方案”,定制化吊装方式,确保百米高空“毫米级”精准对接。

建设者们用创新破解难题,用严谨守护质量,让茫茫戈壁上的每一座风机,都刻着他们精益求精的基因,不仅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也为后续类似风电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并网为证:戈壁绿电点亮万家灯火

风机全容量并网前,还需要对整机进行全方位验收、试验等,任何不达标项都将影响顺利并网。

“明天从56号机位开始,一台一台风机进行验收,包括塔底部的消缺、箱变等任何细节。”

这样的指令在对讲机中不断响起,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的整改,验收人员在高空一待就是大半天,直到所有标准都得到满足。

凌晨三点,戈壁滩的骤风卷着砂砾打在集装箱板房上。“调度指令到了!”综合队队长苗军撞开门喊道。

“现场人员会同箱变厂家检查所有箱变断路器处于断开状态,再一次检查线路线序,集电线路隔离刀闸要处于断开状态。”

“35kV集电线路带电正常!”苗队长舒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2025年3月,首台11兆瓦风机顺利吊装;

2025年4月,一期55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成;

2025年5月,一期风电全容量并网成功!

这些节点背后,是迎风战暑,追风逐日,力克极端环境的韧劲;是攻克吊装难题,打破技术壁垒,铸就精品工程的硕果;是毫米必争,严把工艺标准,夯实安全根基的见证;是戈壁风沙转化为绿色能源的交响,更是数百名建设者书写的优质履约答卷。

作为新疆“十四五”重点新能源项目,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后,每年可输送约19.44亿千瓦时绿电,节约标煤58.46万吨,对推动当地清洁能源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这场与风共舞的绿色“较量”,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极端环境的风电建设管理模式,更为全球超大风速区域风能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如今,白色风机阵列在戈壁深处勾勒出新能源时代的发展态势,叶片切割气流的韵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脉动同频共振,在吐鲁番盆地铺展成绿色“琴键”。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能源转型的时代动能,更是建设者们在这片曾经荒凉、如今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留下的澎湃乐章!

中电建托克逊县100万千瓦风电项目

风机吊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