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凡,而不凡的电建青年
来源:上海电建 作者:李文仪 时间:2025-05-03 字体:[ ] 分享:

“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先生近百年前对青年的寄语,此刻正在广袤大地上生长出新的年轮。

在项目现场,他运筹帷幄,高效推进项目进程;在技术领域,他攻坚克难,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新闻宣传阵地,她妙笔生花,挥洒才情展现企业风采。他们,是一群年轻有为的电建青年,以奋斗之姿树起青春标杆,用实干精神诠释榜样担当。他们,正以铿锵步伐,带领更多青年在建设征程中跑出榜样加速度,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榜样篇章。

与风电较劲的“追梦者”

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这些年,郭乾申扎根风电塔筒领域,用专业和实干闯出了一片天地。从最初的技术员到现在独当一面的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他始终保持着那股子执着劲儿,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2016年,郭乾申背着行囊,怀揣梦想来到上海电建机械公司。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技术员,面对错综复杂的机械设备和堆积如山的工程图纸,郭乾申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坚韧。在经验丰富的师傅言传身教下,他白天扎根车间对照实物钻研图纸,晚上挑灯夜战查阅技术资料,短短三个月就完全掌握了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正是这份勤勉与天赋,让这个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很快在同期入职的员工中脱颖而出。

2024年5月,他被派到甘肃天祝风电塔筒制造项目,面对高原地区严苛的施工环境和紧迫的工期要求,他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系统性工作部署,深入实地开展高原施工专项调研,系统整合区域资源,同时建立包含资质审查、技术评估、履约能力等多维度的合作伙伴遴选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双达标。在质量控制方面,他组织技术团队解析设计图纸,召开交底会议统一技术要求,并编制了塔筒制作方案、焊接工艺规程及质量检验计划等配套技术文件。在项目实施中,他建立周例会机制跟踪进度,动态调整生产计划,确保各环节高效衔接,保障了项目按期高质量交付。

在天祝松山滩风电项目攻坚期,他每天雷打不动做两件事:清晨巡查焊缝质量,深夜核对发货清单。有次为追回因暴雪延误的工期,他带着工人把质检环节前置到每道工序,硬是把“串联式”验收改成“并联式”,最终提前10天完成交付。

回望来时路,从最初面对项目图纸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从华东地区的起步探索,到将业务版图拓展至新疆戈壁的辽阔、内蒙古草原的苍茫;从单打独斗的技术员,到培养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青年团队。每一个光伏电站的并网发电,都是他心血的结晶;每一座风力发电机的转动,都在诉说着他奋斗的故事。他用脚步丈量梦想,用汗水浇灌希望,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与毫厘较真的“技术痴”

“技术攻关没有捷径,只有一遍遍试错、一次次推倒重来。”这句话常常挂在技术质量部董泽鑫的嘴边,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他对待工作的赤诚与执着。

2020年盛夏,怀揣着对职业生涯的无限憧憬与初入社会的不安,董泽鑫以职场新人的身份踏入上海电建机械公司大门。面对陌生的办公环境、尚未熟悉的工作流程和全新的同事面孔,他在兴奋与忐忑交织的情绪中,一边努力适应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一边争分夺秒地钻研业务知识。正当他逐步融入团队、渐入工作佳境时,公司正启动新型风电维修装备课题研究,为他的职业征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这场充满未知的科研探索,既是机遇,更是考验,悄然拉开了他职业生涯新篇章的帷幕。他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埋首于“Bentley”、“ProStructures”和“3dsMax”等专业软件中,一帧一帧地构建产品模型,一遍又一遍地调试动画效果。那些在旁人眼中枯燥繁琐的数据和线条,在他手里却仿佛有了生命,逐渐汇聚成清晰立体的图像。

三维建模的过程并不轻松。

动画渲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时为了调整一个细节,他需要反复修改数十次。同事们常常看到他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有人问他:“这么拼,不累吗?”他总是笑着摇摇头:“只要能把问题解决,再累也值得。”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成功制作出《可视化“碰撞检测”模拟三维动画》,为团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后续,产品研发小组所研发的两项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

这就是董泽鑫,一名不停奔跑在电建奋斗路上的追光者。从青涩到成熟,从追赶到领跑,他始终以奔跑的姿态诠释着新时代电建人的使命与担当,用坚实的足迹丈量着梦想与荣光。

与文字死磕的“行动派”

新闻宣传作为企业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塑造企业形象、传递核心价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文仪作为党群工作部的一员,她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用笔尖记录企业发展历程,用文字传递企业价值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宣传战线的别样光彩。

2024年9月,当李文仪第一次踏入这个以机械加工制造为主的企业时,眼前的景象让她不由得屏住了呼吸。高耸的“门”字形吊车横亘在厂房上空、造型各异的钢结构框架整齐摆放在地上、焊枪喷吐的蓝色火焰此起彼伏……这些曾经与她生活毫无交集的工业元素,此刻正通过飞溅的火花与轰鸣的机床声,真实地撞击着她的感官。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子,肩负起撰写人物通讯稿的重任本是专业所长。然而,面对全然陌生的机械领域,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和层出不穷的行业术语,常常让她陷入困境。在采访现场,她不得不反复确认术语的准确含义,录音里录下的尽是“这个原理能否再通俗些解释”的追问。就连整理素材时,那些专业名词仍在脑海中嗡嗡作响,让她不得不一次次查阅资料。

但她没有放弃。

那些被红笔圈出的术语,成了她每晚必啃的硬骨头。遇到实在攻不下的难题,她就重新联系受访者,在反复请教中慢慢理解。车间里的老师傅、办公室里的同事们渐渐熟悉了这个总来“打扰”的姑娘,见她抱着笔记本匆匆走来,就会放下手里的活打趣:“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了?”

渐渐地,在她的执着追问下,那些拗口的专业词汇开始有了温度。当专业术语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工人师傅们的汗水、办公人员的智慧时,笔下的文字自然就流淌出打动人心的旋律。她知道,那些挑灯夜战的晚上,那些反复推敲的字句,终究没有白费。新闻人的看家本事,不正是把陌生领域的故事,讲成谁都能听懂的“烟火人间”吗?

学习永无止境。未来,李文仪将继续熟悉公司内各个部门的工作模式,深入了解不同岗位的酸甜苦辣,用笔尖的温度传递每一个平凡岗位背后的不凡故事。

当光伏板在高原上铺展成海,当风机叶片在云端划出白色弧线,这些新时代的电建青年正将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力”转化为照亮未来的能量。他们以脚丈量山河的脉搏,用手搭建每一座电力丰碑。在投身伟大建设事业的壮阔征程中,既做开天辟地的先锋,更当薪火相传的火种——让青春之光照亮千家万户的灯火,用奋斗的足迹镌刻下“强国有我”的时代印记。这,便是对先生寄语最有力的回应:青年生力永不枯竭,只因始终向着太阳生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