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八月的拉萨天高云淡,布达拉宫广场上红旗招展。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之际,远在海拔4300米的帕孜水利枢纽施工现场,水电基础局的建设者正奋战在施工一线,以实干实绩向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1996年参与满拉水库建设以来,水电基础局已在雪域高原奋战29个春秋,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央企誓言熔铸进50余项重大工程——让阿里暗夜亮起长明灯,让年楚河畔青稞金黄翻滚,让尼洋河重现清波与裂腹鱼,让边境小镇桑桑镇第一次拧开自来水龙头。一粒火种,已成燎原之势;一腔热爱,终化作幸福的源泉,照亮西藏同胞的笑脸,也照亮新时代雪域高原的崭新航程。 危难时刻显担当 西藏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水电基础局始终把保障西藏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筑起守护雪域边疆、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屏障,把抢险救灾一线作为检验央企初心使命的“主战场”。 “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2024年6月,定日县绒辖乡发生堰塞湖险情,400余名群众被困。已经78岁的次仁曲珍老人,看到水电基础局抢险队员时激动地说道。水电基础局连夜调集11台套设备、30名队员翻越数座海拔5000米以上山口,6小时抢通50米临时道路,7天完成泄水沟槽开挖,水位下降8米,通讯、电力、交通全线恢复。 这不是水电基础局第一次挺身而出。2020年7月,聂拉木县嘉隆措冰湖出现险情;2021年5月,同区域遭遇地震暴雨叠加灾害。“我们让34名被困人员分批站在挖斗里,像摆渡船一样一趟趟运到安全地带。”回忆起那场抢险,时任项目负责人王赟记忆犹新。6小时完成人员撤离、30小时恢复道路、72小时恢复供水供电。 2025年1月,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水电基础局第一时间向日喀则市政府报备,主动请缨进入现场救援。66人先行部队当日18时抵达拉孜县,11个小时的连夜努力完成150顶临时安置帐篷搭建任务。1月17日至24日,先后7批全新的活动板房运抵定日县尼辖乡、扎果乡、协格尔镇、曲当乡、长所乡等受灾乡镇,水电基础局救援队伍日夜奋战,累计搭建板房达600间,为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提供了有力保障。“嘎真切!感谢水电基础局!”定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板房调度负责人白次紧紧握着公司救援现场负责人的手说道。 二十九年来,水电基础局累计参与应急抢险20余次,抢救群众上千人,在冰湖、地震、堰塞湖等极端险情中锻造出一支“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之际豁得出”的高原铁军。 重大工程惠民生 水电基础局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承建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促融合的重大工程。 从“靠天吃水”到“旱涝保收”,水电基础局参与建设的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彻底改变了西藏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被誉为“西藏三峡”的旁多水利枢纽,历时10年建设,创造大坝基础混凝土防渗墙工程防渗墙墙体最深(201.47米)、连接槽段拔管深度最深(158米)和水下混凝土浇筑最深(201.47米)三项世界纪录,灌溉面积65.28万亩,年均为拉萨市提供工业用水0.85亿立方米,供水保证率由73%提高到95%。 拉洛水利枢纽于2020年12月30日投产,总投资49.5亿元,是西藏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通水当天,申格孜灌区群众在渠边挂起“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的横幅。四大灌区年供水1.7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18.4万亩,年发电1.76亿度,带动4.2万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帕孜水利枢纽是国务院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库容3.7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58兆瓦,建成后可为日喀则5县解决冬季缺电问题。2024年春节期间,272名建设者坚守岗位,完成生态过流管石方开挖1200立方米,如期实现导截流目标。 在能源建设方面,狮泉河水电站2004年开工时,阿里地区30万人口靠柴油发电,电价高达3.5元/度。2006年10月首台机组发电,电价降至0.7元/度,结束了狮泉河镇无常规电源的历史。昌都应急电源于2012年历时94天建成,装机容量2万千瓦,填补了昌都10万人冬春缺电缺口。藏木、加查、多布电站,是藏中电网的重要电源和骨干力量,对保障地区供电安全至关重要。 城市建设方面,拉萨河河势控导工程新建6座拦河闸坝,形成16公里连续水面,新增湿地300公顷,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泽当棚户区改造工程,2019年交付241套新居,户均面积80平米,配套幼儿园、卫生站,原住土坯房的卓嘎说:“以前的房子一下雨就漏,现在住上楼房,冬天有暖气,孩子上学5分钟就到。”林芝五洲皇冠酒店2016年开业,累计接待游客37万人次,直接就业1065人,其中藏族员工占25%,成为“林芝旅游五星标杆”。 绿色发展护生态 水电基础局坚持系统治理、整体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积极践行高原生态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为保护西藏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流域治理,让河水重新变清。水电基础局于2019年开始进行尼洋河治理工作。2020年6月30日,以援助形式进行尼洋河河道勘界工作,并积极配合西藏自治区总河长办公室提供技术资源支持,为自治区河湖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水电基础局积极承担了尼洋河八一镇防洪工程、多布水电站等流域重大工程建设,为尼洋河流域生态修复、河道治理提供了坚强支撑。目前,该河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重要水功能区全面达标,鱼类资源增至2目4科10属,异齿裂腹鱼等珍稀物种重现,实现了“水质优、生态美、百姓富”的人水和谐目标。 绿色施工,把生态理念写进每一道工序。水电基础局秉承“建造一座水库,树立一块丰碑,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西藏生态与发展相匹配的水利技术。“我们深知高原生态脆弱,在大坝施工过程中,用常规骨料代替碱性骨料,修建污水处理池、垃圾池、弃渣场等,最大程度避免项目区域对环境的破坏。”水电基础局项目负责人说。帕孜项目是全国首个应用高海拔可移动超大跨度气肋膜仓的工程,解决沥青心墙冬季保温难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拉哇水电站研发SV70型70米级振冲碎石桩机,打破世界最深纪录71.63米,较传统方法减少弃渣40%。多布电站增殖放流站2018年首次放流拉萨裂腹鱼等11.2万尾,2024年累计放流50万尾,建设2.8公里鱼道,实现上下游种群交流。 生态修复,把荒地变成公园。拉萨河谷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是拉萨市“百里生态绿廊”的试点建设项目。工程于2023年1月开工,至当年9月全面完工,建成后配合上游城区段已建成的闸坝生态蓄水工程,有力遏制了拉萨市冬春扬尘天气和大佛岛沙化问题,地区生态空间进一步拓展,为拉萨河全流域治理提供经验示范。2024年7月,堆龙以西8000亩沙化土地完成喷播植草,棕头鸥、赤麻鸭重新成群。贡嘎森布日水厂,采用双电源、在线监测、远程控制,出厂水水质优于国标30%,为那曲双湖县生态搬迁群众提供“搬得出、稳得住”的生命线。 固边兴边促团结 扎根雪域高原,建设幸福西藏。水电基础局聚焦水利民生、边境保障与群众共富,在西藏自治区实施了一系列关键工程和帮扶行动——从建成阿里地区首座重力坝热布加林水库,彻底解决札达县两乡群众饮水与数万亩土地灌溉难题;到提升拉萨通用机场防洪能力,筑牢应急救援与边防起降的坚实平台;再到广泛开展教育帮扶、技能培训,带动本地就业超5000人次,创收2.42亿元,切实推动农牧民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这些务实举措,不仅在水脉山川间镌刻下造福人民的时代界碑,更在边疆大地上铺就了一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团结之路。 二十九年来,从满拉水库到拉洛水利枢纽,从狮泉河水电站到帕孜水利枢纽,水电基础局将“四件大事”深深镌刻在120万平方公里雪域高原的每一座大坝、每一度电能、每一滴清水、每一寸绿色之中。立足新起点,水电基础局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担当,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服务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满拉水库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 尼洋河八一镇防洪工程 五洲皇冠酒店 高海拔可移动超大跨度气肋膜仓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