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奋斗在一线的“工程眼睛”:每一毫米 皆是匠心
来源:水电十一局 作者:耿宇宁 时间:2025-05-05 字体:[ ] 分享:

“专业的人要做好专业的事儿。”这句朴实的信条,支撑着郭晓鹏深耕测绘一线15载‌。多年来,他一直在项目一线从事测绘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竭尽全力为分局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15年来,从国内到国外、从市政公路到水电站、从翠竹青青到白雪皑皑,都留下了郭晓鹏的脚印,他用双眼审视了参与工程的每一个角落,以严谨的态度校准了每一个数据。他先后获得水电十一局先进生产(工作)者、科技进步优秀等荣誉,并获得2021年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章。

“测量就是每一毫米的细心”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以说是测量工作的本质。2010年,郭晓鹏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专业毕业后,一直专注于测量工作。

“测量是一切工程建设的基础,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一个数据都不敢出错,出了错影响的是全线的方向。”郭晓鹏说。测量就是每一毫米的细心。

2016年,郭晓鹏接到郑州市东三环(107辅道)快速化工程的测量任务,这条快速路是畅通郑州的枢纽型立交,是城区东南交通的“门户”。郭晓鹏的任务是,要给出精确的测量数据,为下穿隧道的施工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托。

传统的道路曲线放样方法在左右线超高旋转轴不重合的话,超高旋转轴距离中线越大误差越大,难以满足设计精度要求。“为攻克这一难题,我查阅大量资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以最短的时间编写好程序,以快速投入使用。”郭晓鹏说。键盘敲击声与窗外的蝉鸣相伴,无数次的调试、验算,终于编写出一套适用于复杂曲线的放样程序,成功的将因超高旋转轴造成的2厘米误差消除,放样效率提升了近40%,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2020年,郭晓鹏到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渠工程施工1标开展测量工作。站在规划的渠道渠首旁,寒风裹挟着黄河水汽扑面而来,郭晓鹏望着一望无际的黄河,手中的图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1275米的渠首倒虹吸,绝对不能因为投影变形产生的误差出现问题”。

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河南省实施“四水同治”首批推进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更是河南现代水网八横六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洛阳地区地处测量3度带分带边缘,投影变形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测量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晓鹏带领团队重新进行控制点测量,收集大量的高程和坐标数据,运用专业知识和软件,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调整,终于建立起一套适合该工程的独立施工坐标系。

在进行渠道闸门基础放样时,新建立的坐标系显示理论坐标与实际测量值存在3毫米的偏差。尽管这一偏差在常规标准下是允许的,但郭晓鹏深知水利工程的特殊性,丝毫不能马虎。他立即组织团队对测量数据进行全面复查,最终发现是控制点受到附近施工震动的影响发生了微小位移,经过及时调整后,确保了各结构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施工精准无误。

“每一毫米的细心”守护,在毫厘之间施展极致匠心,郭晓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一路背着三脚架和仪器箱,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这是郭晓鹏的生活常态。

“我是测量一块砖,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郭晓鹏坦言,“虽然我长期跟踪的项目不多,但是分局这几年的在建项目,我基本都去过。”

2018年,浙江义乌商城大道(雪峰东路—浙医四院)隧道工程开工。该工程是全国第一个集城市隧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一体化的三合一市政工程,也是浙江省明挖最长最深的城市隧道地下工程。按照规划需求一次性集中敷设,稳定、高精度的测量工作有着更高要求。

在接到去义乌帮忙进行前期测量的通知后,郭晓鹏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到项目开展前期测量工作,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地面精密导线网复测、地面高程控制网复测,与相邻标段进行搭接测量等各项测量工作,为项目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021年,南阳淯阳桥重建项目开工。“由于项目属于钢结构箱型双主梁,且578米长的主桥,有1543个大型构件,对测量精度要求极高,时间要求也紧。”郭晓鹏回忆道。“我当时在固商项目负责项目测量工作,接到去南阳淯阳桥帮忙的通知后,正好是个五一劳动节,我带着几个测量员连夜坐车赶过去。”

清晨的白河畔,寒风裹挟着湿气,淅淅沥沥的雨,给测量工作加重了负担。郭晓鹏他们顾不上刺骨的凉意,迅速分工,兵分两路。面对设计交付的控制点,有人扛着沉重的全站仪寻找最佳观测点,有人背着测量记录本穿梭在泥泞的河岸。白河河道较宽,旧桥已全面封闭,为了布设控制网,只能沿着河岸往返两岸来来回回数十公里,将两岸的控制点一个个串联起来。“下雨了我们就停下来,把测量工具保护起来,雨停了,我们就继续测量。在三天内完成了控制网布设及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工作”郭晓鹏说。

“保护测量仪器,我们队长是动作最快的那个,他总是自己淋了一身,仪器完好无损。”测量队员张岩说。

“0.5秒的全站仪可比我金贵多了。”郭晓鹏笑说。

“郭工,您还得再来一趟南阳项目,为项目指导一下跨河围堰土方量计算及土方平衡和白河下游改渠线路优化工作。”

“郭工,淯阳桥最重要的11个施工坐标系的转换要开始了,钢箱梁的精准安装您来项目再帮忙指导一下测量工作。”

郭晓鹏总是二话不说,立即收拾行囊奔赴现场。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暴雨倾盆,只要项目有需要,他总会准时出现在测量一线。

在他的心中,每一次精准的测量数据,都是对工程质量的庄严承诺;每一个顺利推进的项目,都是对自己职业追求的最好见证。他始终坚守在测量岗位上,用专业和执着,为一项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

“我选择坚守和传承”

“都说干工程苦,其实干工程测量更苦,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对于未来发展,我选择坚守并且将测量技术传承下去。郭晓鹏这样说。

每当拿到设计图纸,郭晓鹏还保留着亲自把设计图再画一遍的习惯,“我要明白它是什么形式、什么形状,通过成熟的测量软件建立数据文件,避免后期过多计算工作。”

工作之余,郭晓鹏最喜欢的事就是学习。他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工作的重要性,平时一有时间,就上网查找有关测量的新知识,或翻看自己大学时的测量学书籍。一本《现代测量学》,被他翻了无数遍,如今已破烂不堪,但这正是他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最好见证。

苦练出精兵,通过十年的刻苦努力,郭晓鹏练就了“三快”能手,测量快、放样快、计算快,同样的工作面,兄弟单位有的用10天的时间,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最多3天时间。

2020年10月在十一局工会组织的测量技能比武竞赛中,郭晓鹏荣获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彰显出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他总说:“在测量这个岗位上,只要单位需要,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郭晓鹏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还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他先后带出了30余位合格的测量骨干。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余,为年轻的技术人员讲解测量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他相信,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让测量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早在2011年,才工作一年多的郭晓鹏,被派到国外工作,他就已经有了培养意识。在他全权负责AK97公路项目三工区的35km长的测量工作期间,培养了一批“洋学生”,也是他的第一批学生。

“我师傅郭晓鹏在经验和技能传授方面一点儿也不藏私。”秦鹏举说。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跟着师傅学习,他经常拿着图纸将我带到现场,对着每一处测量点位,跟我讲解测量知识和算量知识,还会结合自己的经验,跟我进行对比分析。在放样实际操作过程中,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每一个步骤,都会亲自示范,边做边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让我进步很快。”

他和他的测量团队先后多次被评为“双文明”班组,从毕业工作至今,测量近万次,他从来没有放松要求,他经常对测量队的年轻同志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测量工作永远无小事。”现在遇到测量中的硬骨头,他依然坚持复测。

在测量的道路上,郭晓鹏从未停下脚步,他的成果隐没在钢筋水泥之间,他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诠释着对测量的热爱和追求,继续闪光。

郭晓鹏(右一)

郭晓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