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深嵌于祁连山腹地,这里不仅是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核心区,更是裕固族文化传承的摇篮。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守护着祁连山脉,以牧业为生,与雪山草原共生共荣。 如今,在推进国家重点工程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过程中,水电十五局将央企使命具象为三项民生实践:牧道改造让转场安全高效,移动送水解牧民之急,基站建设帮游牧联通世界。这些行动不仅保障了工程推进,更探索出重大项目与少数民族发展的共生范式。 牧道焕新颜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长方村北大坂牧场的山道上已浮动起云朵般的羊群。66岁的裕固族牧民安国忠甩响牧鞭,羊蹄踏过祖辈行走百年的转场路,在碎石坡上扬起淡淡尘烟。 “慢点,大爷!刚下过雨路滑。”开工前期,项目总工王俊涛作为施工总指挥,早早来到了现场勘察。 “没事,娃你不操心,这路一年四季走着呢,得把我的羊羔子们看着些。”大爷拍了拍裤脚的泥土,吆喝着羊群。 司机刘海洋看着大爷的颤颤巍巍的背影感叹道:“哎!这个路太糟糕了,垭口窄的就只能过个摩托车,牧民放羊还得绕到那个山头去。” 作为裕固族世代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牧道承载着羊群转场、物资运输的重任。但受制于山区地形,许多牧道狭窄,年久失修,成为制约牧业发展的瓶颈。 勘探结束,项目总工王俊涛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就如何解决施工及交通要道的建设进行讨论,结合现场勘察,最终商议:水电十五局要坚决扛起央企责任担当,项目初期务必修缮属地牧道,拓宽夯实交通要道,既能满足项目施工所需,又能方便牧民出行。项目后期,该道路的修缮维护工作将移交至当地政府进行妥善处理。 “以前牧场转场最怕雨天,现在你们帮我们修了路,走起来安心多了!”牧民用满布皱纹的双手抚摸着路边的护栏,脸上写满了欣慰。 “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是数不清的急转弯,外侧就是百丈深渊,路面上时不时有从山上滚下的碎石。”工程管理部主任曹龙指着盘山路上“注意落石”的安全标志说道,“项目累计投入设备127台班,拓宽危险路段7.2公里,设置钢护栏5.2公里,增设广角凸面镜23处,路面可以双向正常行驶,一方面解决了物料运输问题,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当地牧民的出行。” “等等,这是为我们修路的车辆,让他们先走。”牧民大哥望了眼山下,透过数不尽的急弯,看见正在爬坡的拉料车说道,“我们这些经过驯化的羊群已形成条件反射,听到工程车鸣笛会主动避让!” 夕阳西下,成群结队的小山羊们在硬化的牧道上转场,工程车辆缓缓地跟在后边,目送这群游动的剪影渐渐融进地平线的光晕里。每逢雨雪恶劣天气,水电十五局的机械设备就出动在牧道上,奏响着裕固牧道之歌的序曲。 清泉送温情 帐篷外,两个锈迹斑斑的大铁罐曾是牧民每年迁徙时最沉重的“行囊”。作为世代游牧的裕固族人,他们的家族在牧道上与干旱博弈了百年——夏季依赖雪山融水,冬季需驱赶牛羊翻越三座山梁取水,而春季沙尘暴常让唯一的水坑变成浑浊的泥潭。 2022年10月项目开工首周,牧民巴特尔发现一队橙色工程车开进了山坳。他没想到,这些“铁骆驼”将终结家族的“寻水长征。” “初到海拔2800米项目营地时,40余人的生活用水全靠每天从五沟湾村村委会运来的水,拉一趟就要花费3个多小时。”安全工程部曹主任回忆到,“我们考察了周边20公里,发现唯一可用的水源在8公里外的河道里。”通过与当地政府协调,采用高扬程水泵建立三级加压系统,铺设PE100级防腐管道8.3公里,配套自清洁石英砂过滤装置,引至驻地,并自建过滤池解决泥沙问题。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发现附近3户牧民每天要驱车2小时到更远的水沟取水。 “我们可以给牧民拉水啊!”因牧民长期游牧,项目部决定定期送水至牧民放牧点。这一提议得到牧民热烈响应——“现在不出门,皇城抽水蓄能项目部每隔2天就帮我们把水拉到牧场门口,我们一家再不用看老天的脸色!” “哗啦——”清澈的水流从洒水车管道倾泻而下,饮水槽中激起晶莹的水花。阳光下,飞溅的水珠折射出一道小小的彩虹,映在裕固族妇女的笑脸上。手腕上的银镯随着接水的动作叮咚作响,与水流声相互应和。 如今,沿着牧道的3户牧民,几千只小羊每天都可以喝到干净新鲜的水。牧民的取水时间从日均3小时降至10分钟。根据肃南县畜牧站监测,项目区羔羊成活率从82%提升至96%,幼畜腹泻发病率下降4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传统游牧遇到现代工程,双方共同探索出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工程队采用可拆卸输水管,避免破坏草场;牧民则调整迁徙时间,为施工让出交通便道。 在项目营地,曹主任望着远方正爬坡上来的洒水车说:“这条路不仅连通了施工材料的运输,更让两个民族的人找到了共生的支点。我们修的是路,通的是心。”当夕阳将管道镀成金色,羊群正从新修的水槽边经过——这是关于水、路与人的新故事。 云端牧歌新传唱 在祁连山脉海拔2800米的褶皱里,裕固族牧民曾习惯用最原始的方式丈量时间——羊群啃食草茎的沙沙声、摩托引擎在山路上的轰鸣声,以及每周一次往返山顶寻找信号的喘息声。他们的“铃木”摩托车后座总绑着两样东西:装满羊粪的麻袋和一部电量永远满格的手机。直到水电十五局建设者的到来,让这片“高原牧场”的叙事被彻底改写。 “阿妈,你看!这是咱家新下的羊羔!”牧民举着手机在帐篷里转圈,镜头扫过毛茸茸的羊群、冒着热气的奶茶,最后定格在远处巍峨的雪山上。 皇城抽水蓄能项目部进驻时,技术人员发现周边三座山头像天然屏障般阻隔了所有信号。“视频会议卡成PPT,牧民发条短信得跑断腿。”项目总工王俊涛带着团队翻山越岭,最终联合甘肃移动实施“深山织网”计划,在海拔2800米的山脊架设3座增强型4G/5G同开基站,采用防风抗震塔体设计,光缆穿山敷设9.6公里。 “以前卖羊得骑摩托去镇上找贩子,现在通过‘牧区直播带货',巴特尔家去冬羔羊单价提高17%,3户牧民年均增收2.4万元。”他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上百条羊群“成长日记”,最新一条短视频已获得300多个点赞。 信息通道的打通,不仅连接了亲情,更让村民生活有了保障。项目工会主席郑明路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盛产的“民勤蜜瓜”因运输困难常年滞销。“去年瓜熟时节,我亲眼看见老乡们望着烂在地里的蜜瓜直抹眼泪。”郑明路回忆道。这一情况牵动着建设者的心,经工会主席提议,项目班子商议决定优先采购本地瓜果蔬菜。 夜幕降临,基站的信号灯在星空下闪烁如星。牧民帐篷里传来欢快的笑声,他正在和远在县城的妻子视频,展示今天新拍的羊群视频。“以前觉得我们牧民离现代生活很远,”牧民望着远处项目工地璀璨的灯光,“现在才明白,只要心与心相连,再高的山也挡不住发展的脚步。”在这云端之上,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不仅筑起了蓄能大坝,更架设起一座通向共同富裕的信息桥梁,让古老的牧歌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裕固族的牧歌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变奏。当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机械轰鸣与转场路上的羊蹄声交织,当基站的光柱穿透夜空与牧场帐篷里的暖光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国家工程的落地,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重构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 如今站在北大坂牧场眺望,三条民生轨迹清晰可见:硬化牧道上工程车与转场羊群分时通行,送水管道旁新草场禁牧区萌发绿意,基站塔顶闪烁的蓝光彻夜不息。“过去觉得工程队是山外的过客,”牧民安国忠抚摸着护栏上的中国电建标识说。现在明白,他们是在帮裕固人修筑通往新时代的牧道。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