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南俄河畔师徒情
来源:水电十局 作者:吕陆军 时间:2025-05-04 字体:[ ] 分享:

初春,老挝南俄河畔的微风裹挟着氤氲水汽,轻巧地钻进厂房的门窗缝隙,在各色设备间迂回穿梭,最终温柔地掠过正专注授课的老挝籍员工阿九和他师傅田虎强的面庞。

老挝籍员工阿九,正为他的老挝徒弟们“上课”。他手中的仪器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一边为徒弟讲解数据情况,一边指导徒弟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田虎强则一脸自豪地旁听这节课。

“师父,我终于明白这个原理了!”

看着徒弟求知的眼神与满面的崇拜,阿九仿佛看见了6年前初到项目,跟在师傅田虎强身边的自己。

田虎强是南俄5水电站核心运维团队的骨干,已有10年的电站运维检修经验。2018年,在项目“属地化人才培养”计划安排下,阿九成为了田虎强的徒弟。几年间,师徒二人顶着烈日巡检、冒着暴雨抢修、在节假日坚守岗位,是师徒、是搭档、更是朋友。他们的故事,是中老合作与友谊的鲜活印记。

玉壶冰心 授业解惑

阿九,一名老挝苗族青年,家族很早以前从中国云南迁徙到老挝。父亲常常和他讲中国的繁华强大,教他讲中文,在他心中种下憧憬的种子。他喜爱中国文化,也渴望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8年,怀揣梦想的阿九,加入了南俄5水电站运维项目部。这座矗立在南俄河畔的水电站,是中国电建在老挝投资的首个BOT电站项目。投运十余年,源源不断地将绿色电能送达老挝的千家万户。

初来乍到,阿九对水电站运维知之甚少,中文也较为生涩,但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却熠熠生辉,田虎强对阿九这个徒弟也很上心。

作为一名水电站运维资深工程师,田虎强拥有丰富的水电站运维经验。他深知,在海外项目中,培养属地化人才对于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当阿九成为他的徒弟,他便决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阿九,今天我们的工作是去大坝进行水工金结设备的维护保养,你提前准备好工器具和食材,我们中午不回营地吃饭。”

“师父,放心交给我!”

师徒二人穿好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背上鼓囊囊的背包,迎着晨光出发,踏着夕阳回归。一日复一日,中控室、厂房里、大坝上、丛林中、水雨情遥测站······,都留下了师徒俩的足迹。

“阿九,光纤熔接可是一门精细活儿,整个过程主要分为剥、切、熔、护这四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说着,他拿起一段光缆,动作轻柔且精准地开始示范:“你瞧,这第一步‘剥’,就是要把光缆外层那些起保护作用的护套、缓冲层等一一小心地剥离出来,让里面那根细细的光纤芯露出来。这可得掌握好力度和角度,不然很容易伤到里面的光纤。”

接着,他拿起专业的光纤切刀,将刚刚剥离出的光纤轻轻放置在切刀的卡槽内,继续说道:“第二步‘切’,就是要把这光纤的断面用切刀切割得平平整整,不能有丝毫的倾斜或者毛刺。只有断面平整了,后续熔接的时候才能保证两根光纤完美对接,减少信号损耗。”

随后,田虎强停下手中的动作,从工具盒里取出一小瓶清洁剂和一块干净的清洁棉,认真地看向阿九强调:“在正式进行熔接之前,还有一步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一定要对光纤进行清洁。光纤表面哪怕有一点点灰尘、油污,都可能影响熔接质量,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所以这一步千万不能偷懒。”

说罢,他仔细地用清洁棉蘸取清洁剂,轻轻擦拭着光纤断面,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做完这些,才又重新拿起熔接机,讲解下一步的熔接流程。

从基础的设备原理,到复杂的故障排除技巧,田虎强都耐心细致地讲解和示范。同时,他更注重培养阿九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当遇到难题时,总是鼓励阿九先自己思考、自己动手。

阿九也格外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他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经常研究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至深夜。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各类专业术语信手拈来、各类技术要点如数家珍,更能熟练操作各种设备,独立分析和解决一些常见故障。

在2023年项目部组织的“五一”劳动技能比武中,阿九表现卓越,一举斩获个人技术比武属地化员工机械组个人桂冠,同时摘得焊接技术季军,并助力团队勇夺团体第一的佳绩,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技术能手。

亦师亦友 并肩作战

“师父好,我的父亲会一些中文,所以我也会一点中文。”两人初见,阿九心怀忐忑。

看着略显拘谨的阿九,田话强笑着与他握手:“阿九,欢迎你!以后我们多用中文沟通,多说多练,就会越来越好!”

田虎强不仅传授技术知识,也关心阿九的生活,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阿九在工作中学习中文各类术语,在日常生活中用中文与人交流聊天,中文水平不断提高,已能流利地用中文汇报工作。

田虎强十分注重与阿九的文化交流,他深知,中老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合作共事。因此,他会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带着阿九一起庆祝,为他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向阿九学习老挝文化,融入老挝生活。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师父总是带我一起庆祝,春节要贴春联放爆竹,端午节要爬山登高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要吃饺子······我觉得中国文化充满魅力,也想让师父感受老挝的风俗。”阿九常邀请田虎强到家中做客,品尝老挝特色美食,感受老挝人民的热情好客。

朝夕相处,文化交融,师徒两人用包容和理解、真诚和友善拉近心灵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友谊,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

有一次雨季,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无情摧毁了厂坝22千伏线路中的一根关键杆塔,致使整个坝区瞬间陷入黑暗,22千伏供电网络全面瘫痪。

而此时,恰逢防洪度汛,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关系大坝的安危存亡。坝区那至关重要的22千伏电源突然瘫痪,如同抽走了大坝泄洪闸门的“中枢神经”,令其瞬间失去了“指挥棒”。倘若不能恢复供电,待洪水汹涌来袭,根本无法完成泄洪时闸门的正常启闭操作。更为严峻的是,这一突发状况直接导致大坝的正常泄洪功能会陷入瘫痪,不需多时,汹涌的洪水必将如挣脱缰绳的野马,肆意奔腾、横冲直撞,漫坝事故将无可避免地降临。

情况紧急,田虎强和阿九没有丝毫迟疑,主动请缨,迅速组成抢修小组。

连绵大雨仍在下着,两人身披雨衣,不顾自身被大雨浇透,紧紧保护着检修设备,在泥泞的路面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赴现场。

抵达现场后,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田虎强迅速做出判断:此次事故系山体滑坡引发,山体侧的一棵大树倾倒,重重砸落在杆塔之上,致使22千伏线路的杆塔、横担以及绝缘子均遭受严重损毁。要恢复供电,必须重新树立杆塔、安装横担与绝缘子,并对22千伏线路进行全面架设。

田虎强当机立断,迅速拟定出切实可行的抢修方案。师徒二人分工协作、配合默契。阿九麻利地拆除受损杆塔残骸以及滑落的大树,田虎强则全神贯注地指挥新杆塔的树立工作,从基坑的精准开挖,到杆塔的平稳运送,再到杆塔的顺利树立,以及后续横担与绝缘子的规范安装,每一个环节他都亲临现场、严格把关,力求抢修工作万无一失。

雨水模糊了视线,师徒两人衣衫尽湿,带领抢修小组,与风雨斗争,和时间赛跑。经过数小时艰苦奋战,新杆塔稳稳矗立,线路成功接通。

当电流再次顺畅流过电网,坝区重现光明,险情接触。师徒二人相视一笑,疲惫与艰辛瞬间化作无尽喜悦与自豪。

润物无声 薪火相传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阿九,你记住,做好运维,要静心、沉心、耐心、细心。”

田虎强告诉阿九,运维人就是电站的“家庭医生”。要用眼睛观察,从巨大复杂的机械设备中发现缺损;用耳朵倾听,从各种机械运行声中精准分辨异响;用仪器检测,从一组组跳动的数据中准确捕捉异常。每一次巡检,都是一次“把脉问诊”,每一次维护检修,都是一场“外科手术”。

在师父的倾囊相授下,阿九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他凭借自己的勤学苦练,逐渐成长为南俄5水电站运维团队的中坚力量,不仅能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维任务,还能带领团队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已然可以独当一面。

看着自己的徒弟一步步成长起来,田虎强也深感欣慰和骄傲,他说:“他已经可以出师了,希望他能青出于蓝,走好未来的路。”

7年师徒,阿九收获的不仅有专业知识与技术,更有宝贵的经验与坚定的敬业心。他很感谢师父的教导之恩,也想将自己所学所获传承下,为电站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2023年,在项目部的安排下,阿九开始担任老挝籍新员工的老师。

从徒弟“升级”为师父,阿九感到肩膀压上了沉甸甸的担子,心中既有成为师父的激动,更有对是否能教好徒弟的踌躇。师父鼓励他放手去做,师父永远会是他的后盾。

他学着师父当年教导他一样,耐心细致地传授着知识和经验,带着徒弟们边学边做边总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他们,告诉他们:只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就一定能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在阿九的倾囊相授与悉心栽培下,徒弟们如同破土新苗,从初涉电站运维领域懵懂无知的“小白”,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中流砥柱。如今,在电站日常的检修与维护工作中,他们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电站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南俄河畔的这段师徒情,见证了技术的传承和文化的交融,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缩影;是中国水电站运行维护技术和管理经验得以在国外传播和应用,造福当地人民的生动案例;是运维人们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经验代代传承,为电站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贡献力量的真实写照。

水电十局走出国门三十余载,始终坚持“师带徒”和“属地化人才培养”,用匠心与智慧书写“授人以渔”的动人篇章,让先进的技术走出国门,为当地经济与民生发展助力,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