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昆仑天山巍峨,丝路驼铃声响。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讯传遍三山两盆,中国水电十五局与这片土地的羁绊也已走过39个春秋。 从1986年那列载着设备与初心的绿皮火车叩响西域大门,到如今超100余项参建项目如明珠般散落在戈壁绿洲;从昔日“水荒制约丝路复兴”的困境,到今日生态赋能“一带一路”的新景,这支队伍在新疆70年发展的壮阔画卷上,写下了“逐水而绿、因工而兴”的央企答卷。 水脉通丝路,戈壁起绿洲 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北疆沃土粮仓满,南疆丰收瓜果香。 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疆,“水荒”是悬在发展头上的利剑。南疆和田地区 “春旱冬枯”,农民望着雪山融水白白流走却苦无可用之水;阿克苏地区用水矛盾尖锐,工业与农业常年为“一滴水”博弈;伊犁河谷“夏涝秋旱”,肥沃的土地总在旱涝交替中减产。 水电十五局的电建人带着“建设一座工程,守护一片绿洲”的承诺,用钢铁与混凝土,在荒漠中筑起一道道水脉屏障。 初到新疆,克孜尔水库的建设就展现了早期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智慧。这座历时7年建成、总库容6.4亿立方米的“人造湖泊”,集灌溉、防洪、发电于一体,在渭干河下游的控制灌溉面积已从初期的167万亩增加至540万亩,覆盖了阿克苏地区280余万亩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据新疆柯坪县人民政府网站数据,克孜尔水库2024年向下游生态补水超过2.42亿立方米,持续补充下游地下水、改善库车河与沙雅河生态流量,促进胡杨林与红柳等植被复壮;改善阿克苏地区水环境,作为扁吻鱼(俗名新疆大头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尖嘴鱼(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条件,也为修复区域珍稀物种栖息地筑牢根基。 这项工程先后斩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等殊荣,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在此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乌鲁瓦提”在维吾尔语中意为“伟大的父亲”。作为南疆首座高山水库,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也似父亲般守护着和田人民的生产生活。截至目前,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累计向下游供水239亿立方米,让和田地区灌溉面积增加至603.7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575,有效维系并改善了和田河、塔里木河绿色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戈壁滩上撑起一道绿色屏障。 建设者们的付出远超图纸规划,如今新疆南北的绿洲,正渐显江南般水草丰茂、草木欣荣的景象。 兴水利、护生态,做好节水蓄水调水文章。温泉水电站提供“清洁能源”、恰布其海水库实现“西水东调”…… 这些工程如同散布在新疆大地上的“水脉调节器”,以混凝土与钢铁的刚性力量,撑起了绿洲生存发展的基本盘。 理念转绿途,碧水漾新波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建人的工程理念也在悄然转变——水利工程不再仅是“拦、蓄、调”的工具,更要成为生态保护的屏障。从“工程思维” 到“系统思维”的跨越,标志着水电十五局人在新疆的建设旅程进入到“生态共生”新阶段。 2014年的夏天,克孜河畔来了一群特殊的建设者。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承载着新的使命。 项目总工付建刚回忆道:“我们将生态用水纳入调度管理。92.5米高坝不仅将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还通过调蓄灌溉改善了下游237.45万亩耕地。” 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深耕水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通过环保设施优化设计减轻环境扰动,注重植被覆盖修复;施工后复垦土地,种植适生植物,恢复土地生产力。工程建成后年均发电量达 2.61 亿千瓦时,既缓解了南疆电力短缺,又减少了化石能源依赖,为 “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动力。 建设期间,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荣获“全国文明工地”称号;2024年,又摘得新疆建筑工程天山奖。 在奴尔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者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作为奴尔河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项目团队摒弃传统大开大挖模式,改用精准爆破减少山体扰动;引入数字化智能碾压系统,确保坝体填筑质量的同时,避免过度压实破坏土壤结构;建立物料称重管理系统,杜绝施工废料乱堆乱放。 这一时期的工程,开始注重“看不见的生态细节”。卡拉贝利项目的拌合站配备了全封闭防尘罩与自动喷淋系统,粉尘浓度较传统工艺降低60%;奴尔项目的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实现“零排放”;临时设施全部采用可重复利用的箱式房,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以前觉得搞工程难免破坏环境,现在才明白,好的工程能让环境变得更好。”参与过多个新疆项目建设的员工许刚感慨道。 绿电联丝路,共绘新图景 白杨河畔,烟波浩渺间,新疆首座抽水蓄能电站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 这座电站,是中国电建助力“双碳”目标的又一重要成果,对于优化新疆电网电源结构、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提升新能源消纳、助力“疆电外送”能源战略、实现“双碳”目标、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北能源体系的“超级充电宝”,它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波动性带来的消纳难题,更通过智能化与生态化设计,成为保障电网安全、促进绿色转型的核心枢纽。 这座为绿色发展而生的工程,建设全程更将“绿色”深植每一步,笃行绿色施工理念。走进新疆阜康项目,随处可见的“绿水青山不留墨痕”“严控质量 狠抓安全 绿色施工”的标语醒目而立,洒水降尘车有序穿梭,防尘网整齐铺设。低耗能设备统筹使用,砂石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循环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下水库小型混凝土施工采用PP模板,将周转次数从木模板的3-5次提升至 80 次以上,施工结束后由厂家回收再利用——这一举措既降低了材料成本,更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扰动,缩减资源能源消耗,以“五节一环保”实践,浇筑“绿色工程”根基。 中国水电十五局严控征地范围,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生态的扰动;遵循 “挖填平衡”原则,让工程开挖料物尽其用;通过洒水降尘、喷淋设施搭配封闭生产设备,精准控尘。 阜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荣获电建集团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中国水电十五局以实干,让“绿色”铺满白杨河畔。 风起边疆,似闻两千六百里驼铃悠扬;水生天山,犹诉三千年丝路荣光。39年深耕,从大石门水库的钢筋铁骨,到阜康抽蓄的智能芯片;从解决 “吃水难”的生存需求,到追求“人水和谐”的生态理想,再到“构建丝路生态共同体”的时代之约,跨越新疆山川的百余个项目,以蓬勃生机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绽放,不仅勾勒出发展新图景,更在生态环境改善的进程中默默地留下了深刻印记——中国水电十五局在新疆的每一步,都踩着绿色发展的节拍。 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蓝图正徐徐展开,“双碳”战略的东风吹拂西域。在这片热土上,光伏板与胡杨林共舞,水风光储协同奏响绿色发展新篇。 三十九载栉风沐雨,七十春秋砥砺前行。中国水电十五局将继续以天山为纸、江河为墨,用科技作笔、初心作魂,继续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边疆答卷,让天山更绿、丝路更畅、家园更美。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