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风起山峦绿电涌 激活民生“动力源”
​ ——德江双坝100兆瓦风电场履约攻坚与责任担当纪实
来源:贵州工程公司 作者:​ 李 进 时间:2025-10-13 字体:[ ] 分享:

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在贵州省德江县沙溪乡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之巅,20座超百米高程的风力发电机组宛如威武的巨人整齐排列,巨大的叶片随风转动,将山间的清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穿越层层云雾,奔向城市乡村……这是中国电建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全力攻坚新近建成投运的德江双坝100兆瓦风电场,这场波澜壮阔的“绿电攻坚战役”,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电建铁军风采,更在乌蒙深处奏响了一曲生态、民生与科技相互交融的奋进乐章。

山高志坚  悬崖上绘就壮美画卷

德江双坝风电场选址于平均海拔1200米的喀斯特地貌区域,20台5.0兆瓦的风机需在陡峭的山坡上“安家落户”,其中最险峻的地方坡度超过45度,运输车辆稍有不慎,就可能像脱缰的野马般“溜下山去”。项目团队形象地将此比喻为“在悬崖上绣花”——既要让重达百吨的风机部件顺利“攀上”山顶,又要悉心呵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并网攻坚专班”的帐篷搭建在山腰处,项目经理秦正洋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作战要诀”:将16个作业面整合为风机基础建设、道路运输保障、设备吊装作业三大“主战场”,采用“日调度、周复盘、月冲刺”的高效机制,确保问题不过夜、资源零延误。暴雨冲毁道路时,党员突击队连夜铺设碎石“地毯”;村民对赔偿事宜心存疑虑时,政府、企业与村民围坐在火塘旁,耐心地算清生态账与经济账。最惊险的一次,一台风机叶片在运输途中遭遇道路塌方,项目团队迅速出动无人机勘查路线,调来架桥机搭建“积木”,硬是在绝壁之上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

夜战不息  与时间展开激烈角逐

工期紧迫如火,项目部实施“网格化抢工”的妙招:将整个场区划分为12个责任区,实行“三班倒”的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夜幕降临,山坳里焊花如璀璨星河般洒落,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与虫鸣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劳动赞歌。商务经理小杨带领的党员突击队,白天忙着协调设备进场,晚上则举着手电筒仔细检查施工质量,被工友们戏称为疯狂的“追风者”。

最令人难忘的是最后一台风机吊装的那个夜晚,山风裹挟着细雨,500吨履带吊车在湿滑的山顶上缓缓抬起叶片。突然,山下传来一阵喧哗——几户村民因赔偿问题临时反悔,堵住了运输道路。项目班子成员迅速抓起安全帽,冲向山下,与政府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从新能源带来的“生态饭碗”聊到子孙后代的“蓝天财富”……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村民们终于点头同意:“你们是为了山沟沟的发展谋出路,我们不能拖后腿!”当最后一件风机叶片精准对接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激动得抹着眼泪喊道:“这风车转动的,是咱德江人的希望啊!”

智慧领航  化“拙”为“巧”显神通

在德江双坝风电项目,科技不再是生硬的术语,进而成为工友们手中的“秘密法宝”。HSE系统和PMIP平台将安全、质量、进度等数据实时投射在大屏幕上,项目指挥者只需一眼,便能掌控全局;智慧工地系统为每台设备贴上“电子身份证”,人员定位、车辆轨迹一目了然。

最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的,是那台“电动螺母拧紧神器”。过去,锚栓组件安装全靠人力扳手,一天下来,胳膊肿得像馒头;如今,电动设备发出“咔嗒”的清脆声响,效率提升了40%,成本直降10万元。还有那项“高空作业安全带支架”专利的运用,让工人在百米高空作业时如履平地。老焊工李师傅打趣道:“以前爬风机腿都打颤,现在有了这些‘黑科技’,咱也能当一回‘蜘蛛侠’!”

绿动山河  风车转动“金山银山”

随着全容量并网控制键钮的按下瞬间,德江双坝风电场正式“上岗”运行。按照年利用小时数1854计算,每年可输送1.85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对比同容量传统火电,节约燃煤5.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其固碳量等同于再造万亩林海。更让村民们喜笑颜开的是“家门口的幸福”:优先采购当地砂石材料金额近千万元,提供劳动岗位300余个,让青壮年无需再背井离乡,餐饮、住宿、运输等配套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以前村里年轻人全都跑光了,现在风电场一来,连隔壁县的青年都来学技术!”村民们心中自有一杆秤:土地流转费、劳动薪酬、产业分红,家家户户年增收超过2万元。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风电场建设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新能源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未来,更多“大风车”将在云贵高原上拔地而起,翩翩起舞,为国家“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德江双坝风电场的履约并网攻坚,是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诠释。当科技与汗水相遇、当生态与民生共舞,曾经的“不可能”化作了漫山遍野飞舞的风车,转出了绿色发展的崭新天地。贵州电建人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望、脚踏实地,再高的山峰也能翻越,再远的目标也能抵达。正如项目经理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建设的不仅是风电场,更是一个对绿色未来的庄严承诺。”而今,承诺已然兑现,风起山峦绿电涌,照亮的不仅是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更是美丽贵州的光明未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