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金沙江峡谷里的“地质医生”——水电基础局云南梨园水电站项目建设回顾
来源:水电基础局 作者:韩倩倩 时间:2025-03-12 字体:[ ] 分享: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金沙江劈开千万年的沉默。一座155米高的混凝土大坝将咆哮的江水驯化为清洁能源,而在它的地基之下,藏着中国水电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地质攻坚战。让我们走进水电基础局承建的梨园水电站念生垦沟堆积体治理工程,还原这项斩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双料桂冠的超级工程背后的攻坚密码。

与“地质癌症”的生死竞速

“这里的地质条件堪称教科书级的复杂。”项目总工程师回忆道。由古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体,在施工扰动下随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这看似平静的斜坡,正是当年让整个工程命悬一线的“定时炸弹”。

2009年,当导流洞开挖至念生垦堆积体时,连续3次大规模滑坡让工程陷入绝境。监测数据显示,最大日变形量达到20厘米,相当于每天有1.5个足球场体积的土体在蠕动。

面对随时可能崩溃的滑坡体,20多个施工班组、1000余人施工的浩大战场,技术团队制定了“先止滑后治滑”的总体方略。

但在松散覆盖层中钻孔锚索,就像在豆腐里打钉子。“我们发现普通钻头在覆盖层里打滑,是因为缺少支点。”“后来我们给钻头加装了三组可调节牙轮,就像给钻机装上‘三脚架’,这就是后来获得专利的‘三牙同心钻具’。”项目经理阎君介绍道。“三牙同心钻具”通过三翼同步扩孔技术,让成孔效率提升了3倍,项目部仅用45天就完成原计划三个月的锚固工程量。2009年11月,当最后一车巨石投入龙口,金沙江水驯服地改道时,监测屏上的堆积体位移曲线终于趋于平缓。

该工程成功经受住了多年雨季的考验,有力保证了导流洞及进厂公路的正常运行,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工程技术的卓越水平,更彰显了建设者们守护家园、保障民生的坚定决心。

在流动的大地上雕刻精度

走进梨园水电站地下厂房,高达68米的岩锚梁如巨龙脊骨般延伸。但鲜有人知,支撑这座亚洲最大地下厂房的核心技术,竟源自一次设备的创新。

“设计图纸要求预应力锚索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但在60米深的松散层里,传统钻机连3%都难以保证。”技术人员介绍道。项目部曾尝试进口价值千万的智能化钻机,却发现精密设备在复杂地层中“水土不服”。

转机出现在2010年的雨季,持续暴雨让堆积体稳定性再次亮起红灯。在工程例会的争论声中,项目团队集思广益,提出的“高压钻进+同心钻具”组合工艺,并创新性地在钻头加装激光定位系统,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就像给狙击枪装上瞄准镜,”阎君形容道,“在这个装备加持下,我们的操作工能在60米深度把偏差控制在0.5%以内,相当于用绣花针在豆腐上雕花。”这项被写入《深厚覆盖层预应力锚索跟管施工技术》论文的工艺,其它单位也纷纷效仿,为整个项目节省了几千万元的成本。

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奔赴

工程施工中,形成了《深厚覆盖层预应力锚索跟造孔施工技术》《云南某滑坡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等多篇论文。“这些技术总结不仅是经验积累,更是对行业标准的突破。”阎君介绍。“在直径2.2米抗滑桩的施工过程中‘双机抬吊法’‘孔口对接法’为大吨位钢筋笼下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项目部创新性地运用底部、中部、上部综合抗滑技术,成功遏制堆积体滑动,不仅确保导流洞按时投入使用,实现顺利导流过水,还保障了大坝按时开展填筑工作,为梨园水电站早日并网发电筑牢坚实基础,有力推动区域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项目总工程师说道。

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创新模式,推动梨园水电站的17项创新工法被纳入新版规范,其经验被写入《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程》中的“深厚覆盖层处理”章节,成为全国同类工程的“教科书”。

照亮千万家的“绿色引擎”

站在155米高的大坝上,奔流的金沙江被驯服成温顺的巨龙。“这里每台机组的转速误差不超过0.01转/分钟,相当于钟表分针每天误差不超过0.3秒。”运维人员介绍道。截至2024年底,电站累计发电突破7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2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300万吨。

在电站下游的移民新村,路口的太阳能路灯与电站的输电线路交相辉映。“以前点煤油灯,现在不仅家里电器齐全,还能通过智能电表实时查看用电情况。”一名村民介绍道。

在这片曾被地质学家称为“工程禁区”的土地上,水电基础局人用创新之钥解开了横断山脉的地质密码。当金沙江水穿越机组奔向远方,照亮万家灯火时,梨园水电站的故事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叙事,更是成为一曲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壮歌。

治理中的梨园水电站念生垦施工过程全貌


梨园水电站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