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在“豆腐”上钉钉子——水电基础局地灾防治工作实践
来源:水电基础局 作者:王新涛 韩倩倩 时间:2025-05-23 字体:[ ] 分享:

作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国家队,水电基础局以“防治结合、绿色修复”为理念,依托自主创新技术与智能装备,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构建起“预防-治理-监测”全链条防控体系,为我国能源开发与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系统思维驯服“地质巨兽”

1.jpg

西南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巨型滑坡治理如同在“豆腐”上钉钉子。面对云南梨园水电站念生垦沟堆积体这一国内规模最大的滑坡整治工程,水电基础局以系统思维织就“天罗地网”。总方量270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相当于近两个西湖的水量堆积在金沙江峡谷,施工中最大日滑动位移达50厘米,导流洞三次被滑坡掩埋。项目团队使用“三牙同心钻具”,通过三翼同步扩孔技术为锚索钻孔打造“三角支点”,在松散如豆腐的覆盖层中将锚索施工效率提升3倍,仅用45天完成原计划3个月的锚固工程;针对60米深松散层预应力锚索垂直度偏差难题,运用“高压钻进+同心钻具”组合工艺,将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综合运用抗滑桩、连系梁、截排水等技术,使滑坡日位移从“狂奔”降至1毫米以下。

在世界首例堰塞湖改造工程——云南红石岩堰塞湖治理中,面对1200万立方米滑坡崩塌体的防渗和加固难题,传统防渗技术束手无策。水电基础局提出“坝脚浅层密实+坝体改性加固+坝基一体化防渗”系统方案,研发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137米深松散地层中浇筑1.2米厚防渗墙,相当于在46层楼深的地下筑起31371平方米的“铜墙铁壁”,成功截断渗透路径。工程将总库容1.85亿立方米的堰塞湖转化为年发电量7.6亿度的水利枢纽,其“堰塞湖险情处置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获中施企协“2024年工程建设十大新技术”,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名录,为全球提供了“变废为宝”的中国方案。

精准工艺缚住“悬顶之剑”


3.jpg

高悬于峡谷之上的危岩体治理,考验着“空中穿针”的极致工艺。 在贵州索风营水电站DR2危岩体,顶部高程1085米,底部870米,相对高差215米,78万立方米岩体形成倒悬结构,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电站上方,是国内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危岩体综合处理工程。水电基础局联合30余位专家,经过10年攻坚,首创直径7米、深85米的“擎天柱”式抗滑桩——相当于在悬崖边浇筑一座28层楼高的钢筋混凝土巨柱,同步在110米高空完成2000 kN锚索“穿岩手术”,形成“桩锚协同”加固体系,为危岩体装上“安全锁”,消除了国内罕见的高陡倒悬体隐患,成为高陡倒悬体治理的“活教材”。

4.jpg

面对贵州洪家渡水电站老鹰嘴260米高陡倒悬体,岩体破碎如“风化千层饼”,常规爆破可能引发链式坍塌。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静态爆破逆向开挖工艺,以膨胀剂“温柔撕裂”岩体,减少振动对脆弱岩层的扰动;搭设悬挑式作业平台,通过“空中栈桥”将施工荷载转移至稳定岩体,破解临空三角区坍塌难题,形成的“洪家渡模式”,成为西南地区风化危岩体治理的“技术样板”。

技术创新筑牢“垂直防线”

5.jpg

在高海拔、高烈度地区的“垂直战场”上,水电基础局以“科技绣花针”穿山越险。面对乌江东风水电站右岸百米高陡坡近乎垂直的岩壁,传统支护技术“无处下锚”。水电基础局创新研发小口径抗滑钢管桩技术,将直径仅30厘米的钢管桩像“岩体铆钉”般精准植入破碎岩层,同步研制专用混凝土浇筑工具,破解了陡坡混凝土易流失的难题。

6.jpg

在金沙江畔的白鹤滩库区,华同大桥右岸边坡受多条地质断裂带切割,整体滑移导致桥墩位移超警戒值。项目团队以“格构锚索+抗滑桩+排水”综合治理工艺,形成“固本、减载、疏导”三重防护网,保障了白鹤滩水电站配套交通命脉的安全畅通。最惊心动魄的“手术”发生在岷江上游的狮子坪水电站。受汶川地震影响,这座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出现严重渗漏,如同“心脏衰竭”危及大坝安全。水电基础局实施国内首例高坝“心脏移植手术”:在原有心墙内“嵌入式”建造厚1.2米、深150.53米的新防渗墙,采用双轮铣槽机在复杂地层中“毫米级”精准成槽;创新“深槽拔管+高压灌浆”技术,实现新旧防渗体系无缝衔接。治理后坝基渗流量从16.5升/秒断崖式降至0.18升/秒。

双核驱动重塑“江河安澜”


河流崩岸治理既要“固住河床”,更要“留住生机”。水电基础局以“工程防护+生态再造”双核驱动,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探索出一条“防洪安全与绿色发展共生”的创新路径。在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中,面对湍急江流对岸坡的持续冲刷,传统抛石护岸工艺犹如“水中撒沙”,难以精准定位。水电基础局创新研发“箱式吊抛”施工系统——将混凝土预制箱体通过智能定位船精准投送至水下崩岸区,配合可视化监控与三维激光测量技术,实现“厘米级”动态纠偏。工程完工后,提高了大堤防洪能力,减轻了防汛压力,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

从横断山脉的滑坡锁固到乌江绝壁的危岩摘帽,从金沙江畔的“心脏移植”到长江岸线的生态重生,水电基础局以科技为刃、以匠心为魂,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不断突破边界。这支“山河守护军团”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3项,主编行业标准35项,用硬核科技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