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此前听了很多雄安新区的故事,但亲眼见到这座城市还是很震撼,这里的‘无废’理念充满了智慧和妙想。”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观摩正在建造的“雄安之翼”大剧院时惊叹道。“雄安之翼”由水电八局承建,是今年第三个“国际零废物日”前夕开展首都高校雄安新区“无废城市”研学活动的“无废细胞”点位之一。作为雄安新区 2023 年度智能建造第一批试点项目及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示范项目,“雄安之翼”承载着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使命,从设计到施工,全方位融入 “低碳” 与 “无废” 理念,通过绿色建造与技术创新,生动诠释了“低碳”与“无废”协同推进的雄安模式。 绿色设计 勾勒低碳轮廓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依循生态本底建设,雄安新区的“绿”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中,更融入了城市规划建设中。“雄安之翼”地处容东片区的中央主轴及城市商业文化轴上,位于“方城”中轴线的收头位置,可俯瞰金湖公园。同时设计有绿色展廊和集散型广场,利用景观绿化链接公园与城市,在城市与公园之间形成绿色过渡空间,让城市有机地嵌入自然环境之中,通过与周边景观资源交相呼应,推动构建绿色生态空间格局,勾勒出一幅自然与城市和谐统一的生态画卷。 在主体建筑结构设计上,“雄安之翼”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借助计算机智能拓扑找形,剔除建筑结构中的冗余低效耗材,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最佳效能,最大程度合理化结构布置,能有效节约钢材用量,降低建造过程碳排放,实现智能化、可持续、绿色环保的生成式建筑结构性能化设计。既能造出简洁、轻薄的羽翼造型,又能确保结构安全,达到美观与实用、低碳与高效的完美融合。 绿色建材 筑造无废根基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雄安之翼” 充分践行 “低碳” 与 “无废” 理念。塔楼屋面及外墙材料的选择,兼顾了美观、性能与环保特征。屋顶斜坡面选用400x200的页岩瓦,外墙四周立面墙体选用双层中空充氩气节能玻璃幕墙,屋顶大圆口内侧及建筑大悬挑四周以下墙面选用3D打印板。不仅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隔热性能,同时能降低对传统高耗能墙体材料的使用,减少建筑能耗。公共建筑公共区域进行全装修,且全装修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绿色建筑自评分66.35分,满足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T8352-2020一星级标准要求。 钢结构建筑绿色建造技术在 “雄安之翼”的应用,为节能减排带来显著成效。与传统现浇方式相比,该技术的使用可以节约钢材10%左右,减少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节约木材80%左右;节约模板50%左右,降低木材加工和模板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节约水资源50%左右,缓解建筑施工对水资源的压力;节约施工能耗30%左右。同时,减少施工废弃物约70%,从源头上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为 “无废” 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建造 开启节能新篇 绿色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鲜明底色,也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双重使命,通过科技赋能与绿色施工构建连通美好未来的桥梁,助力雄安新区加快打造成为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范本。 3D 打印技术在 “雄安之翼” 的应用,为 “低碳” 与 “无废” 协同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雄安新区首个3D打印建筑,“雄安之翼”两侧悬挑出来的巨大红色“双翼”应用数字设计方法,采用改性塑料3D打印技术进行加工建造。相较传统建筑能耗高、污染大的痛点,3D打印技术不仅能轻松实现复杂的双曲面造型,同时能大幅降低传统施工中的建材浪费与建筑垃圾。在后续安装阶段,采用基于激光定位系统和大尺度无人机三维扫描技术的现场全域感知高精度安装辅助系统,不仅能确保所有双曲异形3D打印构件精确无误地安装到位,同时也将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提升生产效率。 为深入践行绿色环保发展理念,项目部在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四节一环保”要求,通过采用裸土覆盖,洒水车、雾炮机,封闭式车辆运送易尘建料,现场进出口设置车辆冲洗装置、围挡设置喷淋系统等建筑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外在污染,保证空气质量。施工期间,项目坚持永临结合和利旧、分区开挖施工的原则,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进一步将“降本增效”与“节能减排”融入到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绿色施工落到实处。 春日里的雄安,绿意盎然。在这里,“绿”不仅是一种颜色,也是发展理念。“雄安之翼”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智能、创新”要求,通过绿色设计、绿色建材选用、绿色建造的一体化绿色统筹,全面落实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为雄安新区向着绿色化、低碳化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