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山河做答卷 青春写担当
来源:河北工程公司 作者:高天旭 时间:2025-05-21 字体:[ ] 分享: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星辰为伴,与山河对话,用脚步丈量荒原,用汗水浇筑光明。从江南水乡到戈壁荒漠,从深山密林到城市边缘,电力建设者们以铁塔为笔、银线为墨,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能源强国的壮丽篇章。三位来自不同战场的新时代电建人,用他们的故事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的时代内涵。

青春淬火:90后工程师的荒野答卷

2023年夏天,刘卫作为项目总工踏入东湖渔光互补项目现场时,烟雨江南的滤镜“碎了一地”,皖南的暑季着实给他“上了一课”,闷热潮湿,像个巨大的桑拿房,对他这种大体重的人来说,真是一种煎熬!

挑战接踵而至,由于项目前期工程人员短缺,一人分饰三角是最基本的操作。刘卫白天在现场当技术员,回到项目办公室当材料催货的物资员,晚上又成了整理技术资料的资料员。项目地勘阶段设计院取点位不够,导致对地基情况预判不足,原有的桩长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他又与设计院对接,经过多轮的商谈,磨破了嘴皮子,才把设计修改好。功不唐捐,当第一根桩稳稳地打下去、立住了,刘卫的心也踏实了下来。

进度,永远是悬在工程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项目攻坚期,加班到深夜是几乎成了常态,鱼塘里的蛙鸣、掠过芦苇荡的微风、夜空的繁星点点,都为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趣味。刘卫有次站在塘边协调运输材料的车辆,一时竟忘了身后是近2米深的鱼塘,当淤泥没过雨靴,灌进裤管,才猛然惊醒。这不正是项目面临的局面吗—越是深陷泥泞,越要站稳脚跟。

技术优化要像绣花针一样精细。光伏区接地系统原设计接地环网为地埋形式,这意味着要投入大量挖掘机和人工进行深挖作业,还需要降水,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严重影响工程进度。连续三周,刘卫带着设计变更方案往返于项目部与设计院,最终用数据说服对方:将环网改为架空形式,仅此一项优化就降低成本272万元,缩短工期10天。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刘卫带着项目团队硬是啃下了业主方提出的争议项,用扎实的工程数据守住了企业利益,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困难的时候顶得上去、冲锋在前。

从东湖项目转战到西岭线路项目,刘卫像海绵吸水般疯狂恶补线路知识,只有充电蓄能,才能发挥最大作用。项目的困难和挑战远超预期,山上的路窄且陡,车辆无法通行,设备材料只能通过马驴驮上山,又得指挥着“交通”;山上手机没有信号,安全监督全靠“人盯人”战术,基本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

线路工程是走出来,不是看出来的。西岭项目周边情况复杂,涉及钻越电压等级200KV以上线路7次,跨越电压等级35KV以上线路25次,跨越铁路、高速、国道等道路8次,每处跨越,都要根据周边环境确定跨越方式,是封网还是搭设跨越架。每次跨越,刘卫都要走一遍,摸排地质条件、测算张力参数、预演应急方案,把安全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西岭风大,5月份还飘起了雪花,施工变得更加困难,但线路是国家的血脉,电建人的脊梁就得顶住风雪。铁塔也是有记忆的,从他们诞生的时刻起,便记住了一群人和他们流淌过的血汗!

戈壁追光:拓荒者的新能源诗篇

四月份的天山北麓,料峭春寒裹挟着戈壁朔风,细碎的砂砾在低空中游荡,形成一道道流动的沙帘。站在新疆阜康光热项目现场最高的构筑物——吸热塔顶上俯瞰,银色的定日镜如葵花般铺展开来,壮观而美丽。每面镜片都凝结着电建追光者的热望。这方被盐渍土与九级狂风统治的荒原,正被电建人的智慧与汗水浇筑成清洁能源的摇篮。

随着第60板塔筒的浇筑完成,吸热塔——这座钢铁巨人又向云端挺进一步。作为河北工程公司首个光热项目“拓荒者”,王兆飞的施工日志上密密麻麻镌刻着270个昼夜的鏖战印记,现场从一片荒芜到初具规模,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方混凝土、每一道焊缝、每一颗螺栓,都凝结着我和我团队每一位职工的心血。

初期王兆飞带领着4个人的“先遣队”踏上新疆戈壁滩时,地质报告上“强盐渍土”“九级风区”的字样在此刻具象化,亘古不变的荒芜与烈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但电建铁军精神的铮铮誓言在耳畔回响,他心中默默说:这片空白,正是我们要书写出新篇章的地方。

建设初期,现场没有施工图纸,项目建设团队硬是靠着GPS步步丈量,在砾石滩绘出重型机械行军路线图。现场水资源短缺,他们多方协调,从几十里外的牧区调水,用智慧破解“生存难题”。面对高强度和高精度的施工要求,每天下午召开碰头会,协调各施工单位,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定日镜组合车间从土建施工到第一面定日镜下线用时100天,打破了行业最快纪录。

2024年11月暴雪突的场景让项目团队印象深化,当时到了主厂房汽机基础420m³的混凝土浇筑的紧要关头,鹅毛大雪突然遮蔽天际,项目团队立刻启动应急预案,管理人员全部在现场进行防护工作布置,争分夺秒的和天气抢时间,四十分钟便完成了暖棚抢搭及保温覆盖,设施在暴风雪中安然无恙,刺骨的寒风,怎敌得过胸腔的炙热滚烫!

戈壁教会他们读懂天地诗行。夏季地表温度能超过50℃,安全帽下汗流成溪;冬季气温零下30℃是常态,呼出的白气瞬间结霜。戈壁的四季有着高超的技艺,把每个人的皮肤变得粗糙,声音变得沙哑,但眼神却愈发坚毅。安全帽下的脸庞落下了戈壁独有的印记,那风刀刻就的纹理,恰似定日镜阵列中万千棱镜,虽各自折射着不同角度的光路,却共同编织着同一束璀璨的希望。

每一面镜子都折射光束,每一份坚持照亮未来的路。有人问王兆飞,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在戈壁滩熬两年值得吗?他自豪地指着正在施工的吸热塔结构说:“等熔盐在管道里循环,等这些镜子把阳光转化成1000度的热能,等发电机发出第一度“光热电”,你就会明白,我们追的不是太阳,是让清洁能源照亮未来的初心。”

铁军本色:十七年老兵的工程哲学

于鹏才,一名在电力建设一线奋战了十七年的“电建老兵”。从入职至今,参加过多个火电项目建设,时光铸就了他的钢筋铁骨,奋斗写满了青春答卷。

2023年6月,接到调令当天,于鹏才连夜与阳煤项目完成交接,次日便出现在池州业主办公室。当时业主惊讶地说:“昨天还在电话沟通,今天人就到了”。这不仅是效率的比拼,更是信誉的承诺。

6月正值梅雨季,40℃高温裹挟着连绵阴雨,万余方淤泥在基坑里翻涌,于鹏才带着团队深一脚浅一脚反复勘测,工装每天要换两套,汗水在雨靴里积成水洼,但项目团队用25天追平了早进场半月的A标段进度。当第一罐混凝土如期浇筑时,监理总监激动握着他的手说:“你们创造了池州速度!”

标杆是用心做出来的!做每件事、每个决定一定要对职工负责、对项目负责、对公司负责。设计优化是项目创效的关键一招。在锅炉钢架吊装前夕,为使用原桩基单位吊车,节省进场费,于鹏才连续几天比对五家厂商参数,与华东设计院推演荷载系数,最终创新采用锅炉基础共用桩方案,为项目节省20余万元。面对组合场3米深的淤泥层,他带着技术员一遍遍到现场实地勘测,发现厂房和锅炉截断的废弃灌注桩可作垫层,硬是把换填厚度压缩了1米,又省下10万开支。主厂房回填材料变更更是让他在实验室与项目部之间来回往返,用几十组对比数据说服各方改用石粉,既提升质量又缩短工期。

标杆靠的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小事!从生活区晾衣架角度到办公区网络布线再到现场的每一件小事,每个细节都有人抓有人盯。有次暴雨突袭,于鹏才看到项目经理凌晨三点冒雨检查排水沟,他浑身湿透却笑着说:“这不就凉快了吗!”

干工程,苦吗?真苦。这份苦,不只在于恶劣环境和身体上的辛劳。实际上,项目宿舍已经升级多次,食堂饭菜口味多样,办公室宽敞明亮,如今项目的生活条件已今非昔比。真正的苦,在于家人的长久分离。最让于鹏才揪心的是视频里女儿挂着泪珠的小脸。去年八月酷暑正酣,他的妻子发来消息:“孩子高烧39度,嘴里一直喊爸爸。”握着手机在工地转了三圈,最终还是选择留下——当时正值主厂房出零米关键节点。

后悔吗?从不!在能源基建的滚滚浪潮中,总要有人挺身而出。当质量流动红旗、安全流动红旗挂在项目部时,年轻技术员田彤红着眼眶说:“于总,跟着您干,值!”这份传承,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如今,池州项目已挺过最艰难的基础年。回望这段征程,一封封业主表扬信的背后,是凌晨三点的图纸、泥泞中的脚印、月光下的焊花。这座长江畔的电厂不仅将点亮万家灯火,更见证着新时代电建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赤子初心。

从刘卫沾满泥浆的雨靴,到王兆飞结霜的安全帽,再到于鹏才磨破边的施工图,新时代电建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相同的信念。他们让光伏板在鱼塘上起舞,令镜场在戈壁中开花,使电厂在长江畔崛起,更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电建精神薪火相传。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点亮,那穿越山河的银线,正无声地讲述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光明故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