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五月,和煦的春光在云南普洱蕴养出漫山遍野的绿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云岭茶海的碧涛之中,却悄然嵌入了一片片深蓝——这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光伏板来自河南工程公司承建的芒弄村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历经290余天的艰苦奋战,这座总装机容量60兆瓦的“绿色电站”于日前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新能源与传统农业的嫁接枝头结出了一枚“茶光互补”的明珠。 板上光电板下茶,绘就生态新画卷 晴光之下、翠岭之中,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在层层叠叠的茶树间错落有致地铺展,构成一幅科技与自然交融的独特画卷,不仅赏心悦目,更为当地茶农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茶农李阿婆的茶园位于光伏板阵列中心。过去,每到夏季,茶树防晒都是她最头疼的麻烦事;如今,扎根其间的光伏板成了茶园天然的“遮阳棚”,为阿婆解决了大难题。 “太阳晒不着,茶芽儿又嫩又饱满,肯定能卖上好价!”李阿婆捏着嫩绿的茶叶满脸笑意。更让她喜上眉梢的是,装了光伏板的茶园每年还能拿到2万多元的租金,“茶叶照种,还能多拿一笔钱,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儿!” 在项目当地,像李阿婆这样从中受益的茶农还有许多。除了直观的经济效益,光伏板间种植的护坡草本植物,还能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实现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长期利好。 板下,千亩茶树蓬勃生长;板上,清洁能源也持续输出。投产后的芒弄村茶光互补项目每年可向电网输送10256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可满足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同时节约标准煤约3.0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55万吨,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一项目一策”发力,“五个一”理念践行 作为公司探索“一地多用、农光共生”新模式的首个大型茶光互补工程,本项目的施工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再加上现场地处山区茶园,交通不便,降水集中,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履约必须“不走寻常路”。 面对大型机械难以入场的难题,项目团队化身“开路先锋”,在深入研究地形地貌之后果断选用了“小蜜蜂”便携式钻孔机,成功推进了陡坡茶垄间的高效作业。“这小家伙太给力了!”施工队长老赵一提起来就赞不绝口:“以前一天只能打3个孔,现在能打10个,效率翻了好几倍!” 考虑到当地多变的天气,项目团队建立起24小时气象预警机制,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施工计划。尤其是雨季来临前,项目团队派出物资专员老宋带着勘测队走遍茶山,提前半个月将山道拓宽1.5米,同时加固边坡并设置错车道。风雨来时,老宋便顶着风雨站在急弯处,用挥舞的荧光棒引导满载光伏支架的运输车,一旦发现有车辆打滑的风险就立刻组织铺设碎石、保障车辆物资通行。在他的统筹下,无数设备物资配合着详细时刻表,有条不紊地接力运输,为项目进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党旗在一线飘扬,安全与和谐同在 清晨六点半,项目安全交底会准时开始。身兼党员和安全员双重身份的老王在投影上用醒目的红色圈出当日的高危作业点。“今天的光伏支架安装要在陡坡上进行:高空吊装、临边作业,风险都不小,安全操作规程必须一个个过!”严肃的提醒加上重点播放的光伏施工坠亡事故案例,让即将开始现场作业的人员屏气凝神、丝毫不敢放松。 现场,高空安装作业人员老周和小王正在仔细检查对方的安全带、防滑鞋,脑海中默默回想着老王的演示和讲解——“安全帽下颌带必须扣紧,安全绳‘高挂低用’,两人一组互检!”从交底的细致叮嘱,到作业时的相互监督,再到设备的安全防护,环环相扣的管理,确保了项目安全生产290天“零事故”。 但一个项目的高质量履约从来不止是雷厉风行的硬核管理,还需要春风化雨的真诚与耐心。 “我家茶树都是养了十几年的老品种,补偿这点钱根本不够!”一位茶农张大哥正在向项目团队表示不满。 项目党员突击队队长老李闻言不急不恼,而是蹲在茶树旁仔细查看了植株长势,又起身解释道:“张大哥,补偿标准是严格按县里政策核算的。您看——光伏板装好后能遮阳,茶叶品质有提升,收购价肯定能涨。”一边的村支书也点头补充道:“以后村里发展旅游,光伏茶园也是景点,说不定还能开农家乐增收!” ——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项目送出线路塔基选址期间。当时,为了妥善处理好青苗补偿问题,老李带领突击队队员联合村支书组建起协调专班,还在村委会设置了“补偿公示栏”,并邀请村民代表参与核算监督,最终用真诚与耐心打动了村民们,用时半个月完成了所有补偿协议的签订。 如今,芒弄村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已正式并网发电。这是新时代电建人用智慧与汗水,在云岭茶海间书写的又一篇绿电华章,更是新能源与传统产业融合互促、共生双赢的广阔未来。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