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球场“坦克”到职场“卷王”
——90后水电人周显栋的双面突围
来源:水电十局 作者:张文丹 时间:2025-04-19 字体:[ ] 分享:

“显栋好样的!又进一个,有你在我们队就输不了!”。

远处的篮球场上,业主方和运维方的篮球赛正在进行。只见大家口中的“显栋”目光坚毅,抢板、上篮、进球一气呵成,动作利落得像他处理设备故障时的干脆果决。

他就是周显栋。这位妥妥的90后,长沙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的科班生,2014 年怀揣理想踏入水电十局时,便为自己锚定了 “双面人生”:球场上以运动强身体,职场中以好身体学技术。

同事们很快发现,这个身高1米75,在球场上晒出一身小麦色皮肤的壮小伙,藏着比身高更有分量的能量——当同龄人还在抱怨基层工作枯燥时,他已把中控室的设备图纸翻出毛边。

设备堆里的 "解构主义者"

2014年,初出茅庐,他从老挝南俄五水电站运行值班员最基层岗位做起。抄表、巡视设备、中控室监盘……电站里日夜轮转的设备、密密麻麻的数据,房间里的书桌、床头柜、凳子上一摞摞的图纸和书籍,陪伴着他度过了刚工作时最孤独的时光。

了解水电站的人都知道,电站厂房内,机组基坑多数人爬一个来回就已经脚软;刚排完水的尾水流道空气稀薄,臭气熏天,人进去很容易打滑,摔跤是常事;烈日炎炎,四十多度的室外,设备把手烫的手掌心生疼……这些对于他来说,都不是难事,只要能学东西,他毫不含糊,进进出出、爬上爬下不知疲倦。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上班还是休息,他随叫随到,不叫也到。同事半开玩笑地说“小伙子,你这精力未免太旺盛了吧?你不累吗?”他却像个老夫子笑着回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因为爱学勤专研,他的房间和工位成了“实验室”。别人眼中的废弃备件,他回去当拆解玩具。螺丝刀、放大镜、笔记本电脑常年待命。女朋友去他抽屉里翻找零食,只看到一堆整整齐齐地码着轴承碎片、密封圈样品和手绘的零件剖面图,抹着眼泪走了,说心里没她。师傅笑他“对破铜烂铁比跟对象还亲”。

直到一次故障排查,让大家重新认识了周显栋。某天,南俄五机组突发故障停机,业主急得团团转,要求运维人员必须马上处理,不能影响机组正常发电。很快,锁定故障时一个配件坏了。

“快去库房看看有没有这个备件?不能耽误供电!”负责人命令到。库房管理员赶紧盘点备件,却沮丧地反馈“这个备件库房没有,新的要从国内发货,一周时间到”。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周显栋带着抽屉翻出零件图纸说:“让我试试修复!”

“你?这个配件内部构造这么复杂,我们老家伙都搞不好,小伙子你还是算了吧”老师傅略带怀疑地看着他。负责人犹豫了一下说:“行,反正都是坏的,就当给你做实验”。

120分钟的全神贯注,让复杂的机械结构在他脑海中完成3D建模。当重新修理好的配件精准嵌入卡槽,机组轰鸣声响起的瞬间,老师傅们无不惊讶。这个总在深夜打着手电研究设备的年轻人,已经对机组了解细致到了这种程度,是真正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此,电站流传着“设备故障找显栋”的口头禅,而他的24小时待命手机,成了同事们的“定心丸”。

凭借着这股子踏实负责和钻研的劲儿,他在技术上突飞猛进,工作中崭露头角,开启了角色变换之路,在多个项目先后担任技安主管、检修主管、安全总监等重要职务,每一次角色转变都是挑战,更是成长的阶梯。他坦言:“虽然工作越来越忙,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积累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宝贵经验。”

暴风雨中的高空舞者

2017年11月中旬,一场台风裹挟着暴雨袭击了整个老挝北部地区,狂风掀翻房顶,连根拔起大树,老挝北部变成了汪洋泽国,南欧江梯级电站水库水位也开始快速上涨。

五级电站接到业主调度中心紧急调令:六级站已开闸泄洪,五级站马上提闸降低水库水位!

值班人员立即执行程序。偏偏,五级站控制室报“3号泄洪闸门纠偏故障”!这意味着站门无法开启,更无法泄洪,而水位还在不断上升,预计50分钟后将漫过大坝,厂房和上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突然受到巨大威胁。

时任五级站维护主管的周显栋立刻带人冲上大坝,很快锁定是闸门传感器损坏导致闸门无法打开。但是,怎么更换犯了难。传感器的位置非常特殊,在闸门边不上不下,就算到达更换位置也无落脚点,如果脚一滑就会被安全绳悬空吊着,还有落水的危险。现场本来就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家一时没了主意,现场“安静”到只听得到雨声和风声。

突然,一声清脆的安全带卡扣声打破沉默,只见周显栋已经系好安全带。也没有多余话语,他和身边的人嘱咐几句就开始准备索降。

黑云密布,暴雨冲刷着地面溅起雨雾,抽打着闸门钢架,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他紧紧拽住安全绳,在索降过程中小心翼翼地控制下降速度,安全到达传感器高度附近位置。紧接着,这个平时内敛的湖南小伙仿佛化身“特技演员”,脚踩湿滑的闸门边缘,单手攥紧钢索,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向目标,在风雨中快速拆下故障传感器更换。下方就是十几米的高空,他不敢往下看,只能与风雨争分夺秒。站在大坝上为他打手电照明的同事都为他捏一把冷汗。

 当他完成更换返回地面时,工装已被雨水和汗水浸透,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后怕的冷汗。但对讲机里传来 "闸门开启正常" 的那一刻,瘫坐在地上的他露出欣慰的微笑 —— 那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瞬间。

中控室值班人员提着的心也重新放下来,感叹道:“因为有周显栋,让我们真的感觉很安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将责任担当精神真正融入到了工作中。

他奋斗在老挝片区的运维项目将近十个年头。这十年,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既要担当上下左右的“润滑剂”、又要扮演各项工作的“变压器”、还要充当干部职工的“加油站”。

跨界破圈的”考证狂人”

当周显栋带着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多本证书回到项目部时,同事们才惊觉,这个总在深夜办公室亮灯的身影,早已在知识的战场上开辟新赛道。

在东萨宏电站编写技术规程时,他把备考时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国际项目管理方案,让国内标准在湄公河流域落地生根;转战滨州光伏项目,面对全新领域,他总结道:“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要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还要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考验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的全局观、责任心和领导艺术。”

他白天泡在施工现场,夜晚整理资料,睡觉前对着网课视频直到凌晨,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啃下新能源安全管理硬骨头。

“考证不是目的,是倒逼自己系统学习地手段。”他的办公桌上,各种技术和管理资料并排而立,旁边是贴满便签的笔记本,记录着每个技术难点。在他带动下,项目部也掀起 “考证热”。年轻员工们说:“看着显栋哥的学习劲头,谁好意思躺平?”

在检运公司工作的日子里,他深度参与南欧江二五六级水电站的运维全流程,从筹备初期的艰难摸索,到合同期履约的严谨把控,不仅负责过生产、安全、维护、检修等核心业务,还兼顾综合财务管理。

这段复杂而丰富的经历,如同一场严苛的试炼,让他在项目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游刃有余,为他的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雪域高原的安全守护者

对于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周显栋,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索绒光伏项目,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技术上,都是全新的挑战。

初到高原的头疼和连续失眠,让他眼底布满血丝;疾走的脚步,带来大口的喘息;干燥的风雪在脸上划出裂痕,嘴唇褪皮到吃饭都刺痛。但每天清晨,那抹醒目的“安全红马甲”依然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逐个地块进行检查和记录。

深夜的办公室,他依然在电脑面前忙碌着,旁边竖着的手机里正是每天和家人仅有的半小时视频通话。妻子劝他休息,他却说:“这些设备要在高原上稳定运行 25 年,每个细节都关乎安全。” 

从平原到雪域高原,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他对“安全重于泰山”的坚守——就像他常说的:“安全是企业和大家的生命线,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马虎不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湄公河畔到川西高原,从水电站运维到光伏电站建设,周显栋转战四方、扎根一线近10余年,他的职业生涯,是不断突破舒适区的成长史,为身边的人树立了榜样。

他用行动证明,所谓“优秀”,不过是把当下工作做实做细——是拆备件时的专注,是高空作业时的勇气,是考证路上的坚持,更是高原风雪中的坚守。

他多次获得单位和业主单位荣誉表彰,是年度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安全管理先进个人、先进生产标兵……数次获得科技进步和科技论文奖,荣登公司2024年度光荣榜。

“栉风沐雨方得春华秋实,跃蹄扬鞭更知任重道远”,当荣誉榜上的名字越来越多,他依然会在闲暇时和年轻同事打场篮球,依然会在深夜翻开新的技术和管理手册。因为对他而言,奋斗本身,就是最璀璨的追光之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