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六十天“攻坚战”——成绩背后的三把“金钥匙”
来源:重庆工程公司 作者:何诗乐 时间:2025-05-20 字体:[ ] 分享:

五月的黑土刚解了冻,松软的冻土层泛起湿润的油光。田间地头插秧机开始突突地响,履带碾过阡陌,在银灰色高压线塔投下的阴影里,留下翠绿的稻苗。

一眼望去,铁塔架伫立在田畴中,将春日切割成菱形与三角的几何碎片,像在广袤北大仓上书写的分行诗句。

“真是漂亮,还好是赶出来了,要不然哪里有这样的风景。”项目负责人李兵望着这片土地感叹道。为抢在春耕黄金期前让出作业面,黑龙江萝北风电项目自春节复工以来,日日紧锣密鼓,历时60天,圆满完成133基集电线路立塔及30余公里线路架设任务,与原计划组塔48日、架线46日的工期相比,大幅压缩整体工期。

这场与农时赛跑的战役背后,藏着三把“金钥匙”,助力项目团队解锁道道难题。

规划先行开胜境

规划先行,是项目团队破解时间困局的首把密钥。

面对跨越北方严冬至初春冻土消融的特殊施工环境,项目团队聚焦冬季施工、冻土初融承载力变化、春耕时节交叉施工三大时间难题,开展任务分解与责任落实。

迎着零下30℃的寒风和平均50公分厚的道路积雪,70后的易明和焦永两人“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他们主动揽责,面对冬季立塔放线难,易明带头成立上塔攻坚队,安排班组提前在塔下模块化组塔,再进行短时高空作业,将单基铁塔组立时间压缩27%;针对冻土消融期道路塌陷风险,他及时联系土建单位加固道路,疏通交通,依据每日冻土监测数据动态调整运输方案;焦永则负责春耕协调工作,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根据村民春耕计划和需求,精心绘制施工时序图,合理规划施工区域与时间,预留出足够的农耕通道,避免施工对春耕造成影响。

两位老将用“规划一张图、执行一盘棋”的实战智慧,将规划蓝图转化为破局实景,构建规划有序、职责明晰架构,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

资源统筹巧调配

资源统筹,是项目团队破解资源困局的第二把密钥。

在北方超长的冬季施工中,项目部会议室墙上那张被各种颜色记号笔划满的进度表,就是资源调配的“作战沙盘”。表头是粗黑马克笔写着“项目进度形象进度”,横向按风机号、塔号作为施工标记点,纵向密密麻麻列着施工工序实时完成状态,红色的数字背后都是正在发生的资源博弈。

面对北方严寒环境下人员设备效能衰减、农忙时节劳务资源紧缺、大型机械跨区域调配受限三大掣肘,项目团队实施“三精”管理策略:精准测算资源需求、精细配置人员机械、精确把控周转节点,做到资源利用高效、周转物资及时到场。立塔放线阶段,将人员分层分级搭配组合,实现基础班组与特种作业组的动态互补;设备配置方面,采用无人机放线+张力机协同+牵引机合作构成的作业模式,针对优良天气和地形,提前计划快速转场方案,单日最快完成8基地面组装铁塔、9基吊装任务。

项目团队以“三精”为核心策略,通过灵活调整人员配置提升攻坚效率,统筹优化设备资源实现协同作业,严格把控关键节点保障施工进度,同时整合有限资源突破建设瓶颈,形成科学管理体系,确保工程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高质量推进。

安全立塔树典范

规范作业,作为项目高质量履约的第三把密钥,以标准化流程赢得业主单位一致赞誉。

集电线路人员高空作业一直是项目安全管控的重点,为规范施工作业人员上塔行为,项目建设“沉浸式”安全培训体验馆,配置高空坠落设施等,以模拟场景强化安全认知,分批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参与体验,累计培训起重吊装、基础施工相关工种作业人员41人次。

上塔作业按照“125”管理法,即1次站班会交底、2轮专职安全员过程巡查、5分钟收工复盘。站班会围绕施工规范、安全要点进行交底,明晰作业人员职责、提升安全意识;作业过程中,项目安全总监李梓梁随机巡查现场,及时纠偏违规操作、排查安全隐患;收工后用5分钟复盘,交流当日问题、总结经验。

因人员上塔作业规范有序、动作步骤精准到位,多次获业主单位与质量监督机构点名表扬,线路施工标准化作业示范已形成标准化视频课件进行推广。

规划先行开胜境,科学布局让铁塔与良田和谐并进;资源统筹巧调配,多线并进实现人机物料精准落子;安全立塔树典范,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筑牢生命防线。

六十天鏖战换来春耕好风景,项目团队用三把“金钥匙”拧成破局之力,将在北大仓织出银色的输电网,交出电建人的实干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