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引江济淮,国之命脉;润泽皖北,福佑中原。 蜀山泵站枢纽工程,作为引江济淮工程八大枢纽之首,雄踞江淮分水岭。它不仅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混流式泵站,更承载着让长江水“爬高”12.7米北送淮河、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的战略重任。 9月30日,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传来捷报,由水电五局承建的引江济淮蜀山泵站枢纽工程,凭借其卓越的工程质量、多项技术创新和显著的综合效益,在众多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荣获安徽省建设工程最高荣誉“黄山杯”奖。这座凝聚了水电五局项目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现代化泵站,以其坚毅的身姿,为江淮大地的水脉通联矗立起一座崭新的时代丰碑。 智斗“岩土” 筑牢工程根基 蜀山泵站枢纽工程地处江淮分水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面临梅雨集中、崩解岩与膨胀土广泛分布、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复杂、深基坑及高支模等一系列挑战。 崩解岩遇风即碎,膨胀土遇水则胀,如同潜伏在工程肌理中的“隐形杀手”。项目总工程师朱海亚指出:“膨胀土质地极不稳定,分布在河道两侧极易引发塌方险情。”这种富含亲水矿物质的土壤,一捏即碎,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给深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带来极大挑战。 工程刚开工,这些“拦路虎”便横亘眼前。崩解岩保护层开挖精度要求极高,传统机械易超挖,膨胀土边坡若处理不当,将导致岩体裂隙扩展、边坡变形甚至滑坡。面对困局,项目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成立项目党员科技攻关小组,展开了一场与“顽土”的智慧较量。 针对崩解岩,项目引进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结合削坡机、铣刨机等先进设备,实现保护层精准开挖,超挖值大幅降低,形成《崩解岩保护层精准开挖施工工法》,获省部级工法认定。面对膨胀土,五局建设者们日夜攻坚,经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从翻晒到碎土,再到掺4%水泥拌和”的改性工艺。水泥改性土摊铺于坡体表层,有效阻隔下层土体与水分接触,形成结构稳固、不影响水质的护坡。相关研究成果《大型渠道边坡4%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技术研究》,不仅在蜀山泵站枢纽工程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同类地质条件下边坡施工的样板。 “那段时间,工地就像个大实验室,大家围着土堆反复调试配比,晒脱了几层皮,但没人喊累。”质量负责人裴伟回忆。正是这份执着,让“脆弱土”变身“坚固坡”,为泵站深基坑开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装“心脏” 牵动江淮水系 作为亚洲装机流量最大的混流泵站,蜀山泵站枢纽工程配备8台立轴全调节混流泵机组,单机功率7500千瓦,设计扬程12.7米。机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转子与定子同心度、圆度、摆度等参数远超规范标准,每一毫米误差都可能影响运行效率与寿命。 安装初期,土建与机电交叉作业如同“多线博弈”。塔吊吊运与机电预埋同步进行,施工界面复杂,协调难度大。项目部以“周密计划、精准调度”为原则,通过每日协调会打通施工工序的壁垒,实现土建与安装“和谐共舞”。然而,疫情与汛期叠加,土建工期滞后,机电安装窗口被严重压缩。项目经理迪科庆鼓舞团队:“越是困难,越要咬牙坚持!” 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针对71孔闸门门槽安装,项目大胆将二期安装改为一期同步施工,节省了大量时间与成本。桥机安装中,团队研发《一种泵站主厂房桥机主梁安装方法》发明专利,采用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与汽车吊组合工艺,实现桥机与房建结构同步施工,工期提前15天。 机组安装工艺实现质的飞跃。传统方法最多同时安装两台机组,难以满足工期要求。项目团队结合水轮发电机组安装经验,研发《一种水泵机组辅助安装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优化工序后不仅实现了4台机组同步安装,整体工期提前60天,还顺利实现了业主2022年度下达的“930”通水目标,让江淮两地人民期盼已久的梦想成真。 以毫米级的安装精度,驾驭每秒数百立方米的江水流量。8台核心机组的圆满就位,不仅为泵站注入强大动能,更推动“引江济淮”世纪梦想落地生根,为工程全线效益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智控“体温” 锻造百年品质 蜀山泵站枢纽工程混凝土总量达24万方,泵站结构设计大且厚的特点显著,混凝土浇筑施工多为大体积混凝土,单仓最大浇筑量3000立方米,进出水流道为双变异形曲线结构,质量、外观、强度要求极高,加之泵站混凝土施工高峰期恰逢夏季高温季节,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成为“卡脖子”难题。 “混凝土也会‘发高烧’”,质量负责人裴伟形象地比喻道。为攻克难关,项目党员科技攻关小组立下“军令状”,昼夜奋战,制定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采取拌合水加冰、封闭式骨料仓喷雾降温预冷、运输车裹帆布洒水降温、仓面喷雾降温等多项措施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采用“预埋金属薄壁管+循环水冷却”工艺,通过实时温度监测与智能调控,将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控制在35摄氏度以内,有效防止温度裂缝。在配合比优化方面,项目采取低塌落度混凝土,同时降低水泥用量,增加粉煤灰用量,掺入聚羧酸高性能(缓凝型)减水剂,从源头降低水化热,使“发高烧”的混凝土变为“好好先生”,圆满实现“百年工程”质量目标,为长江水北送淮河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驱动成果丰硕。项目累计申报、发表的QC成果28项,其中获省部级优秀QC成果28项、国家级2项。获公司科技进步奖3项,安徽省水利科学技术奖2项,微创新技术大赛奖1项。项目共获省部级工法1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3项。此外,项目还荣获多项荣誉,包括安徽省质量协会2021年质量信得过班组、四川省建设工程协会2022年度及2024年度质量信得过班组、2023年度安徽省水利建设工程规范化施工管理工地、“禹王杯”、四川省优质机电安装工程奖等,这些荣誉的获得为“黄山杯”奠定了坚实基础。 蜀山泵站枢纽工程自2022年9月通水以来,已安全稳定运行近三年,累计调水量超3.9亿立方米。这座现代化水利枢纽的平稳运行,不仅实现了引江济淮的世纪梦想,更为区域发展绘就了“一渠清泉、一道风景、一条经济带”的绿色画卷。“黄山杯”殊荣,是对所有参建者智慧与汗水的最佳褒奖。 长江水北上,淮河波愈清。蜀山泵站枢纽工程正如江淮分水岭上的时代丰碑,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