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工程技术管理,这个常被误解为“流程文件堆砌”的领域,实则是贯通项目生命周期的“神经脉络”。在电建市政公司莱州市城乡智慧供水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工程技术管理既体现为北斗定位系统对22.6万米管线的精准把控(误差10毫米以内),也彰显于盐碱地管材选型时17组对比试验的严谨论证;既隐藏在2.4万组智能水表从采购到调试的多道工序标准里,更聚焦于超长定向钻穿越复杂地层时0.5毫米/秒的钻进速度控制。这些看似零散的细节,通过管理体系的精密编织,最终构建起一座城乡供水系统的“数字孪生体”,让每股水流的轨迹都成为可计算、可优化的数据单元。 当前工程建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当5G、AI、物联网等技术持续突破物理边界,工程技术管理的内涵已从传统的“计划-执行-监控”进阶为“感知-决策-优化”的智能闭环。它不仅是成本、质量、进度三大铁律的守门人,更是资源要素的配置者、技术风险的解构者、价值创造的赋能者。正如莱州智慧供水项目通过智慧水务管理平台系统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维修响应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短至6小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动态调节水泵运行参数,管网漏损率从传统的18%降至3%以下,通过智能设备集成将水质达标率从传统方式的75%提升至98%——这些跨越式的突破,本质上都是管理思维对技术可能性的重新定义。 数字孪生:BIM+GIS重构城乡供水基因——科技创新驱动智慧水务新标杆 莱州市城乡智慧供水总承包项目作为胶东半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面对覆盖8个镇街、500余村庄22.6万米管网铺设的复杂工况,技术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度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构建起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的智慧化数字孪生管理平台。 在城港路街道施工初期,传统物探设备发现道路两侧存在燃气管线、污水管线、电力管线且线路走向不明等复杂情况,技术团队利用数字化建模优化管线路径,成功避让17处地下障碍物;原本设计永安街道DN300球墨铸铁管需地下穿越3栋民房,但通过BIM与GIS协同优化,结合北斗定位系统(误差±10毫米),实现施工放样精准定位,通过调整13处管线走向,最终实现‘零拆迁’,避免潜在塌方风险。这一幕幕,正是技术团队以数字化手段破解工程难题的缩影。通过准确利用BIM+GIS协同设计与引入北斗差分定位系统来构建三维可视化平台,实现供水系统空间布局优化与施工过程动态管控,为传统水利工程注入智能化基因。 在土山镇盐碱地段的施工中,技术团队曾遭遇“设计图与实地偏差”的棘手问题。原设计采用明挖方式敷设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但现场勘探发现地下存在未标注的废弃灌溉渠,若强行施工可能引发塌方。技术部迅速启动BIM+GIS协同平台,导入无人机摄影数据与地质雷达探测结果,重构三维地质模型,重新规划管线路径1.2公里,并优化非开挖施工方案。通过定向钻技术精准穿越复杂地层,最终节约工期15天,减少土方开挖量5000立方米。模型上的每一条管线都关联着地质参数、施工日志和运维数据,这就像给工程装了‘透视眼’。针对盐碱地焊接难题,自主研发的智能焊接系统通过动态调整温度与压力参数,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焊缝合格率得到质的提高。焊工老李指着自动记录焊接参数的二维码标签说:“现在每道焊缝都有‘电子身份证’,再也不用担心返工了。” 在设备安装环节,运用BIM模型开展三维可视化交底,指导施工班组精准定位管道接口、阀门节点,使安装效率加倍提升。特别针对600余种异形管件,开发标准化BIM构件库,实现材料需求自动统计与预制加工指导。 依托GIS技术构建供水管网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区域地形、建筑物、既有管网等空间数据,形成覆盖全莱州市的“供水神经网络地图”。通过移动端GIS采集系统,实时更新施工进度信息,实现管线空间位置与属性数据的精准关联。在应急抢修场景中,GIS系统可快速定位故障管网坐标,结合周边阀门位置生成最优维修路径,使东程村减压阀故障处置时间迅速缩短,为后期智慧水务运营奠定数据基础。 绿色工法:非开挖技术引领生态施工变革——精准穿越与低扰动工艺重塑建设范式 针对传统施工对交通、生态环境的干扰,创新以非开挖定向钻技术为核心应用,构建起全要素协同的绿色施工体系。 面对交通主干道与生态敏感区的施工限制,定向钻技术成为破局关键。在车流量密集的城港路街道,创新采用定向钻技术成功完成超长距离穿越作业,通过构建“地质-设备-工艺”动态适配模型,基于BIM地质模型,智能导向系统实时监测并调整钻头钻入倾角,将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5毫米以内,施工期间保持双向四车道正常通行并且有效避免对沿线商铺的结构扰动。施工过程同步生成的数字孪生体,完整记录地层参数、设备状态等多项数据,为后续运维提供决策依据。 技术部针对莱州特殊地质条件,研发多工艺适配体系,实现质量与环保双提升。面对驿道镇特殊岩层地质挑战曾让团队一筹莫展——传统机械开挖日均进度不足10米,且爆破作业可能影响临近居民区。技术部创新研发“机械切割+液压破碎”复合工法,使用岩石切割机、液压破碎锤进行沟槽开挖施工,首先利用岩石切割机沿管线轴线下切导槽,配合液压破碎锤分层破碎岩体,日均开挖进度大幅提升。创新实施的岩棉浅埋保温工艺,通过双层保温套管与空气隔热层组合,将PE管道埋深从80厘米优化至60厘米,这项工艺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同时降噪得到控制,根据现场监测显示作业区PM10浓度明显下降,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限值。 通过非开挖技术体系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深度耦合,莱州城乡供水工程以工艺革新解传统施工困局,用绿色智慧编织城乡水脉,为可持续发展写下既护生态、又惠民生的生动注脚。 全域感知:物联网编织智慧水务神经网络——智能管控实现从“治水”到“智水”跨越 莱州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是通过莱州智慧供水施工阶段同步部署预埋压力、流量、水质传感器及网络通信模块等物联终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智慧水务数据库依据数据管理和分析原理实现远程监控和运维优化,展现自动加药算法、泵房启停与调频算法、设备生命周期预估、实时用水量预测、泵房安防、水淹、仪表读数识别等图像识别内容、智能调度与智能客服等众多行业功能应用。 当夏邱镇某段管道深夜突发应力异常时,正是这套系统提前12小时发出警报,让隐患消弭于无形——而这仅是物联网赋能智慧管控的冰山一角。 2024年11月,东程村突发减压阀故障,全村供水被迫中断。传统抢修需要3天才能排查完,但技术部依托预埋的传感器网络,仅用2小时便锁定故障点坐标。更令人惊叹的是,系统自动生成最优维修路径,引导抢修队绕开交通拥堵路段,使恢复供水时间缩短至8小时。这是在施工阶段同步部署的智能监测网络,通过安装2.4万组智能水表和沿管道轴向布置420个分布式光纤压力传感器以及36处水质监测终端将192公里管网、500个村庄的供水数据实时汇聚至云端。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对200余项参数进行动态分析,平台可提前48小时预警80%的潜在故障,年减少漏损水量达120万吨。从管道应力变化到水质波动,从用水高峰预警到漏损定位,全域感知网络以每秒2000条数据的频率为城乡水脉“把脉问诊”。 在平里店镇进行智能水表升级更换中,技术部遭遇村民质疑“旧表还能用,为啥换新的?”团队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带着物联网水表示范组走进村委会;当王大爷家水管夜间异常滴水时,平台立即推送报警信息,维修人员上门发现是马桶水箱密封圈老化,及时避免了每月5吨的水资源浪费。这种“数据会说话”的智慧管理模式,最终赢得村民认可。工程建成后,23万居民用水数据将实时接入智慧水务平台,水费线上缴纳率达100%,投诉率下降90%。 当山东省水利厅督导专家组走进智慧水务调度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字令他们驻足——BIM模型与实时监测数据无缝联动,每公里管网的应力变化、每只水表的用水曲线清晰可见。从“治水”到“智水”,莱州城乡供水工程正以科技创新重新定义行业标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数字活水”。 城乡供水系统的智能化转型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莱州智慧供水工程通过BIM+GIS协同平台与物联网感知网络的建设成果,为行业探索智能化路径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从无人机巡检焊接缺陷到AR透视管网病灶,从碳排放动态监测到节水算法优化这些技术必将成为智慧水务新的发展方向。当23万居民开启水龙头时,流淌的不仅是清澈的自来水,更映射出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的交织脉络。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