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青山为伴鱼儿欢
时间:2025-01-15 字体:[ ] 分享:

大渡河上云飞扬,青山绿水鱼儿归。

近日,由中国电建成都院勘测设计的国家“十三五”重点水电项目——硬梁包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跨越大江大河、点亮万家灯火,这座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大渡河干流的百万千瓦级装机水电站,将每年为国家输送超50亿千瓦时的电量,节约223万吨原煤消耗,减少35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开发与保护同行,成都院设计者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匠心巧思为鱼儿打造“繁育所”、打通“生命道”,在精密谋划中给“水精灵”营造良好的生存和成长环境,稳固鱼类基因宝库、改善水生生态环境,让“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在大渡河上徐徐铺展。

绘制绿色“规划图”

发源于青海果洛雪山,终年水势浩瀚、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能资源宝藏。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成都院就提出了3库22级的大渡河水电开发方案,而硬梁包水电站是规划22个梯级电站中的第13级。

在水电开发中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成都院设计者贯穿始终的初心与坚守。

2012年,历时2年的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研究工作顺利完成。2014年,近40万字的《四川省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审批,在硬梁包水电站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开发方式环境影响与生态流量专题研究等工作基础上,深入分析工程环境影响,提出生态补偿措施。

建立栖息地保护管理站,加强栖息地保护宣教工作。落实水库生态流量下泄方案,维持工程河段水生生态系统稳定。采取仿自然通道和鱼道组合的过鱼方式,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满足鱼类繁殖需求……一项项措施掷地有声,为硬梁包水电站水生生态保护工作垒石筑基。

打通水中“生命道”

鱼道,水电工程中帮助鱼类通过阻碍、顺利洄游产卵的过鱼建筑,是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利器”。

如何在硬梁包工程中为鱼类开辟一条洄游通道?

成都院联合科研单位,多次深入现场进行鱼类资源与生境调查,开展鱼类游泳测试、原位观测试验和水工模型试验,为过鱼目标确定、进鱼口选址、过鱼设施工艺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前期调研,具有洄游性需求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和保护鱼类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齐口裂腹鱼被确定为主要过鱼对象,黄石爬鮡、长须裂腹鱼、大渡裸裂尻鱼和中华鮡为兼顾过鱼对象。

为确保过鱼对象顺利“翻跃”大坝,设计人员结合硬梁包水电站工程运行水头较低的特点,选择了人工干预少、过鱼效果好、可持续过鱼且运行费用低的竖缝式鱼道与仿自然通道结合的过鱼方案。

全长2132米的硬梁包水电站鱼道运行后,年过鱼总量将超过1500尾,为保障工程上下游河段鱼类遗传交流,持续补充鱼类基因库多样性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鱼类“繁育所”

鱼类增殖放流站,是实现鱼类资源有效增殖,确保工程建设及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法宝”。从野生亲鱼捕捞与驯养、催产孵化育苗、苗种培育,到增殖放流,硬梁包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为流域鱼类提供了一个温馨可靠的“育儿室”。

硬梁包鱼类增殖放流站服务于硬梁包水电站及瓦斯河流域。设计人员经过充分调研,在兼顾流域鱼类资源保护需求、鱼类亲本可获得性、人工驯养繁殖技术成熟性以及放流水域生境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放流对象为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和中华鮡。同时结合放流对象生物学特性,比选养殖模式、精进工艺技术,有效还原鱼类生存繁殖环境,持续提升增殖放流效果。

增殖站投入使用后,将每年放流鱼类7万尾,为工程河段鱼类资源保护与补充、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提供重要保障。

与青山为邻、游鱼为伴,硬梁包水电站巍然矗立。成都院在服务能源建设中,继续书写“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生态故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