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年4月下旬,随着最后一所学校的移交,电建建筑公司承建中国电建伊拉克示范学校(济加尔省)106所学校圆满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历经1171个日夜的不懈奋战,项目团队克服万难,以标准化施工流程和智慧化管理模式,打造出了一个总建筑面积超28.2万平方米的校园集群。这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又一次胜利,更是中伊友谊的重要里程碑,为当地文明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希望。 从废墟到希望:教育重建的“星星之火” 济加尔省,这片古老而饱经沧桑的土地,曾孕育了辉煌的两河文明,然而却因连年冲突沦为伊拉克基础教育最薄弱的地区之一。学校在战火中变成废墟,许多孩子被迫在临时板房或露天场地“三班倒”轮换上课,教室拥挤不堪,设施极度匮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 2021年,伊拉克政府启动“2030教育复兴计划”,将新建8000所示范学校列为国家优先战略,公司参与建设的济加尔省106所学校成为中国电建承建的679所学校重点分布区域之一。2022年,公司项目团队带着使命与担当,毅然进驻济加尔省。 项目首站选在历史悠久的纳西里耶市,这里曾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节点,如今却因教育资源短缺而陷入困境。项目团队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地仅存的学校多为20世纪80年代建造,墙体开裂、水电设施老化,甚至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面对这一现状,公司的建设者们立下誓言:“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教室里读书。” 战高温、克万难:荒漠中的“中国速度” 济加尔省地处沙漠边缘,自然环境恶劣,夏季气温高达50℃,沙尘暴频发,施工条件极其艰难。这里是伊拉克18个省中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之一,以什叶派阿拉巴人为主体,属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建设工作困难重重。 然而,中国电建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项目部精心安排双班施工,早上从5点到13点,晚上从20点到凌晨4点,巧妙避开高温时段。为了保障工人健康,项目部配备了遮阳棚、防暑药品及全天候饮用水补给,最大限度减少高温对工人身体的损害,避免中暑,热射病等现象的发生。即便如此,沙尘混着汗水黏在脸上的刺痛感,仍是每位建设者难以忘却的日常记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属地资源相对有限,20余家属地合作单位的工作流程需进一步加强协作统筹,跨部门合作存在优化空间,设计方案的深化调整较为频繁。另外,当地外部环境复杂,部分本地施工团队的技术经验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客观情况对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为此,项目部在装修阶段,创新实施多方共建模式。前后引进超20家中方单位及属地分包单位共同参与94所学校的协同施工,通过自营示范、技术帮扶、资源整合等方式,累计调动超1200名中外建设者,强力带动济加尔省内所有学校的快速收尾和顺利移交。 在荒漠中,公司的建设者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中国速度”。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一所所崭新的学校在废墟上拔地而起,为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灯塔。 现代化校园:文明传承的新载体 走进纳西里耶市第20号学校——公司在伊拉克移交的首所示范学校,明亮的教室、配备交互式白板的实验室、绿树环绕的操场与当地传统元素相得益彰。在19号学校墙面上装饰的楔形文字,向孩子们诉说着两河文明的辉煌历史。校长感慨地说:“过去,三个年级的学生只能挤进一间教室里上课,现在每个班级不超过30人,还有图书室和实验室,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累计为济加尔省提供超千个就业岗位,并开展“师徒结对”培训,手把手教授伊拉克工人钢筋绑扎、模板安装等技能。从济加尔省大学毕业的Mohammed Kaream,从初到项目部团队时的不知所措,到成长为今天的技术骨干,他自豪地说:“中国技术让我有能力参与重建自己的国家。” 这些现代化的校园,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更是文明传承的新载体。它们将两河文明的古老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也为伊拉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星光永恒,文明同行 从纳西里耶市的第一盏教室灯光,到济加尔省全域的教育网络,公司用三年时间让幼发拉底河畔的“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这些学校不仅是建筑的胜利,更是文明对话的见证。它们将帮助伊拉克从古老文化中汲取力量,走向复兴之路。 正如伊拉克总理苏达尼在竣工仪式上所说:“这一里程碑应该成为振兴教育系统的根本支柱,教育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夜幕降临,新学校的灯光次第亮起,与星空交相辉映。这里的故事,正在续写中伊友谊的新篇章。 电建建筑公司的建设者们用汗水和智慧,在济加尔省的土地上书写了奋斗故事。他们不畏困难,勇担央企责任,为伊拉克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之光,为中伊友谊架起了坚固的桥梁。这106所学校的建成,不仅是济加尔省教育事业的重生,更是中伊两国人民携手共进、共创未来的美好象征。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