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以“新”谋局 以“质”竞速:大国工程背后的电建力量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时间:2025-03-31 字体:[ ] 分享:

在金沙江上游,高原在建最高双曲拱坝电站叶巴滩智能化建造系统实时监控着工程“脉搏”;在海拔4300米的雪线之上,数字化勘测技术正勾勒出全球海拔最高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蓝图......“大国重器”的背后,都跃动着中国电建的科技力量和使命担当。

在成都院第二届科技大会暨科技创新论坛会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5名院士,以及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行业权威和政府行业领导,为有着75年历史的“国家队”把脉问诊。以“新”谋局,以“质”竞速。本次大会,是成都院心怀“国之大者”,坚定科技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生动体现。在成都院,“技术立院、科技强院”发展理念和创新文化,处处得以彰显。

从跋山涉水到“数字孪生”,攀登科技高峰

走近成都院开发构筑的“智成精工”展示画面,三维地质模型在巨幕上缓缓旋转,仿真系统正在预演高原隧洞掘进方案,智能算法根据实时数据优化着大坝浇筑方案。

这个将成都院75年技术积淀、工程数据资产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而构建起来的新一代工程智能基座,涵盖生产、管理双维智能体集群,形成勘察设计、智能建造、项目管控、企业管理的创新应用矩阵,赋能工程领域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的智能化重构,见证了传统勘测设计向数字化转型的跨越。

“过去设计者背着经纬仪翻山越岭,现在无人机群可以完成复杂大面积地形的精准快捷测绘。”工程师指着屏幕上的数字沙盘介绍。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建设的“排头兵”,成都院成立智建数联公司,承担数字化转型与未来产业孵化的使命任务,聚焦工程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等领域,开展技术整合与成果转化。而同时成立的智测时空公司,将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空天地一体的清洁能源智能监测测绘企业。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是全产业链的革新。通过自主研发的工程智能建造系统,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特高堆石坝的填筑质量更稳定、效率更高。同样在双江口,与合作单位共同研发的“智成一号”巡检机器人,可以顺利实现复杂条件下长距离胶带机智能巡检。

成都院数字化走在行业前列,早在二滩和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就开始成熟运用,在世界首个超千万千瓦的拱坝工程溪洛渡,创造了“无缝大坝”奇迹。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将成都院国家科技进步奖定格在29项。

在广阔天地书写“双碳答卷”,擦亮引领底色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如蓝色海洋铺展天际。这个海拔4500米的超级“充电宝”,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每年可输送20亿度清洁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作为该项目的规划论证和设计施工者,成都院创新采用“水光蓄互补”模式,破解了光伏发电波动性难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新方案。

从川渝藏到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从国内到“一带一路”两个市场,从能源安全到乡村振兴、美丽中国,成都院的科技创新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雅鲁藏布江,他们设计的生态鱼道让洄游鱼类找到了“回家之路”;在孟加拉国,设计建设并运维的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让污水变“清流”。在科特迪瓦,苏布雷水电站的“中国技术”点亮了西非大地。

因水而生,因能而兴,像江河一样奔涌向前。截至目前,成都院完成的水力资源普查(复查)任务,占全国水能资源54.4%;规划水利水电工程350座,占我国可开发水力资源39%;勘测设计的装机规模,约占我国水电装机26%。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川藏地区重要流域/区域风光水储多能互补规划,有效服务保障能源安全。从水力发电到抽水蓄能,从风电光伏到氢储地热能,一条条绿色能源动脉正在神州大地延展。

构建产学研用“生态体系”,锻造创新引擎

筠连县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成都院专家第一时间构建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并以先进设备成功预警二次垮塌;年轻的技术团队围着大师专家热烈讨论着智能建造算法......这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源于成都院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要像江河汇聚成海。”这是成都院的创新哲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成都院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设战新产业研究院,做实院士、大师、专家工作站,谋划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布局。聘请院士专家组建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合培养博士后。2024年,组织完成首批“156”科技人才入库,增设科技创新序列,以机制创新吸引人才。

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结出累累硕果。仅在“十四五”期间,成都院新增科技项目176项,揭榜压缩空气储能、防汛抢险、大型混蓄、超深地下工程领域多项部委核心攻关项目。世界最高拱坝工程、全球海拔最高装机最大混蓄电站、全球海拔最高我国单机最大地热项目、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生态环保措施最完善光伏项目......这些“世界之最”背后,是100多项国内外领先技术、30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10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00余项授权专利的积淀,更是一代代电建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

从龙溪河畔走来的成都院,在75年发展壮大中始终镌刻科技创新发展基因,以科技为楫、以创新为擎,锚定“原创技术策源地”目标,在数智化浪潮中书写新时代传奇。

世界最高拱坝工程锦屏一级水电站

南亚最大污水处理厂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项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