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几内亚共和国地处非洲西部,号称“西非水塔”,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长久以来,受限于技术和资金短缺,当地的水力资源难转化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电力,几内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饱受电力短缺的困扰。 2012年以来,中国电建所属水电三局来到几内亚,在几内亚孔库雷河上相继承建了凯乐塔水电站和苏阿皮蒂水利枢纽电站,极大缓解了几内亚的电力短缺情况,但是随着几内亚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采矿业的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剧增,电力短缺再次成为阻碍几内亚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阿玛利亚水电站宛如水电三局献给几内亚人民的一份诚意之礼,带着中国电建与几内亚共同突破能源瓶颈、共创繁荣未来的满满诚意,在孔库雷河上拔地而起,截断流水出平湖,再次奏响了“一带一路”上中几合作的激昂乐章。 三战孔库雷 智筑新丰碑 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是几内亚孔库雷河阶梯开发的第三级水电站,也是水电三局在孔库雷河上承建的第三座水电站。凭借承建凯乐塔水电站和苏阿皮蒂水利枢纽电站的耀眼成绩和雄厚实力,水电三局成功在几内亚市场打响了知名度,以舍我其谁的气势拿下阿玛利亚项目的施工承包合同,承担所有土建、灌浆、机电、金属结构的施工任务。 水电三局所属的第一工程公司/中西非公司、制造安装分局、基础建筑分局、勘测设计研究院编队出海,三战孔库雷河,在水电三局征战海外工程市场的历史上又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启动仪式上,几内亚当地民众满怀期待,他们深知这个项目将为国家发展带来新机遇。 几内亚政府将其视为国家能源战略重点,给予大力支持。一位当地居民兴奋地说:“我们盼了很久,希望这个水电站能让我们用上更加稳定的电,生活能变得更好。” 几内亚能源部部长在项目相关会议中强调:“阿玛利亚水电站对于几内亚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更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驱动力。它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格局,为经济腾飞提供充足动力,对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阿玛利亚水电站坝轴线蜿蜒812米,坝顶宽8米,总库容达16.47亿立方米,设置3台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高达300兆瓦,年均发电量可达13.83亿千瓦时,是一座巨大的“能源宝库”。 水电三局凭借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施工技术,深入实地,对孔库雷河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探分析,顺利完成大坝的选址工作,同时完成了大坝的施工设计方案。大坝采用的坝式开发策略,巧妙地驯服孔库雷河的水流,将水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大坝枢纽布局独具慧眼,左岸混凝土重力坝如沉稳的巨人,与右岸土工膜心墙堆石坝携手并肩,共同抵御水流的冲击,守护着电站的安全与稳定。重力坝上,4个溢流表孔和2个底孔错落有致,如同一组精密的“安全阀”,在洪水肆虐时,能够迅速开启,引导洪流奔腾而下,确保大坝及周边区域安然无恙。河床式厂房依傍左岸,仿佛与河流融为一体,缩短了水能转化的“路程”,减少水头损耗,实现水能利用的最大化。各坝段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 随着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热火朝天的开工建设,整个项目也迎来工程建设的高潮,但是光辉的道路注定不会是坦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员工战天斗地,克服了重重困难,以“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电建精神书写了阿玛利亚项目建设的辉煌篇章。 克难勇攻坚 铁军破险关 项目建设过程困难重重。一位在施工现场工作的中方工人感慨地说:“这里的环境确实很艰苦,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雨季又到处是水。在海外搞项目,难度不言而喻,而在这里,那更是难如登天!” 一是气候恶劣。几内亚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的旱季,平均气温飙升至35摄氏度以上,炽热的阳光携带着强烈的紫外线,像针一样刺在施工人员的皮肤上。每年6月至11月的雨季,总降雨量超过4千毫米,极大地干扰了工程建设的正常进度。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项目部在雨天精心做好防水措施,确保设备和施工材料不受雨水侵蚀,统筹调配人员、设备和物资,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同频共振,掀起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 二是疾病肆虐。几内亚是全球疟疾重灾区,一旦感染疟疾,患者会出现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为了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项目部从国内选派专业医护人员长期驻守,设立了符合高标准的医务室,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充足的药品。同时,项目部定期在营地办公区、住宿区的各个角落喷洒驱蚊杀虫剂,净化生活环境,最大程度降低蚊虫密度,减少疟疾传播风险。 三是物资短缺。几内亚的工业较为落后,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大部分设备物资都需要从中国采购。然而,几内亚与中国相距1.5万公里,遥远的距离使得国际海洋运输周期漫长,运输费用高昂,且手续繁杂。为此,项目部在开工前就对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建立了一套合理的物资计划体系,构建了全面的物资供应数据库,梳理出合格供应商名录,并打通了畅通的物资采购发运渠道。通过这些努力,无论是施工所需的物资给养,还是项目成本,都得到了有效地管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四是雇员复杂。项目一线操作工由来自几内亚全国各地的雇员组成,但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有效管理当地雇员?怎样让他们熟练掌握工作技能?为提升当地雇员的专业技能,项目团队精心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采用中几师徒“一对一”帮扶的模式。中方师傅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徒弟传授技术知识和施工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不仅是工作上的师徒,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五是蔬菜供应不足。考虑到当地蔬菜供应的局限性,为了让施工人员吃上新鲜蔬菜,提高生活质量,项目团队决定在有限的场地中开辟出一片菜地。起初,这片土地杂草丛生,土壤条件也不理想,但大家没有退缩。他们翻土、除草、改良土壤,精心挑选适合当地气候的蔬菜种子,开启了一场与自然的合作。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悉心照料,各类蔬菜茁壮成长,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今,这片菜地面积已拓展至14亩左右,包含了常见的青菜、黄瓜、西红柿等,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生活品质,让远离家乡的施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一丝家的温暖。 共赢结硕果 丝路谱华章 增加就业,改善民生。项目建设期间,为几内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高峰期直接参与建设的当地员工达数千人。中方团队注重对当地员工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一位当地雇员笑着说:“我以前没什么技能,只能打些零工。在这个项目里,中国师傅们教了我很多东西,现在我学会了操作各种施工设备。等项目结束,我相信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真的很感谢这个项目。” 带动经济,促进发展。项目建设还带动了几内亚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期间,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运输服务等行业需求大增,当地水泥厂、钢铁厂订单量增长,运输公司业务拓展。水电站运营后,持续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稳定的电力供应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此外,项目建设还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输电线路等,改善了交通和能源供应条件,促进地区交流和贸易往来。 深化交流,增进友谊。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不仅是经济合作,还促进了中几文化交流。中国建设者与几内亚当地居民在合作中相互了解、尊重,增进了友谊。中国建设者展现的勤劳、团结、向上等文化价值观,对当地居民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深入了解几内亚文化和风俗习惯。 项目部组织了多种文化活动,如中几文化交流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丰富了双方人员的业余生活,为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一位参与文化活动的当地村民说:“通过这些活动,我更了解中国了,也很喜欢中国文化,中国朋友们都很友好。”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项目部同样不遗余力。临近斋月,项目部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慰问活动。工作人员深入当地社区,精准了解当地民众在斋月期间的实际需求,精心将慰问物资交到他们手中,送上诚挚的斋月祝福。 远谋促恒兴 四海传佳音 阿玛利亚水电站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几内亚的能源供应状况,能为几内亚各地输送大量清洁电能,缓解电力短缺问题。对于居民生活,稳定电力供应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用电器普及,让人们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水电作为清洁能源,有助于几内亚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面对未来,水电三局项目团队满怀信心,坚定决心,将继续用心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项工程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着几内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阿玛利亚水电站奏响的激昂乐章,将在几内亚这片土地上持续回荡。它是中几两国携手合作的见证,凝聚着双方共同的心血与期望。在互利共赢理念的引领下,中几合作如同坚固的航船,在友好交流的浪潮中稳步前行,驶向更加繁荣的彼岸,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续写双边关系的崭新篇章。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