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以前只觉得这些大风车是发电用的,没想到还能变成巨鹿金银花的‘活广告’,既美观又实用!”在冀南平原的碧空下,112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宛若一支支擎天巨笔,以金银花藤蔓为墨,在云端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由中电建河北工程公司匠心打造的“风塔绘花”在巨鹿县惊艳亮相,5座混塔式风力发电机身披金银花海新装,将新能源装备转化为文化传播载体,开创了“央企搭台、政企联动、产融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这项融合工业美学与农业文明的创新实践,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传统认知,更在“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书写了央企担当的生动注脚。 风电塔筒变身“乡村振兴画布” 作为“中国金银花之乡”,巨鹿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但面临产业链延伸受限的发展瓶颈。与此同时,县域内规划建设的200MW风电项目,虽为地方经济注入绿色动能,却始终作为功能性设施存在。如何让清洁能源工程突破单一发电属性,成为传播地域文化、助推特色农业的立体平台,河北工程公司以央企的格局视野破。在承建巨鹿风电项目过程中,项目团队深入调研发现110米高度的风机塔筒相当于30层楼宇的视觉冲击力,其圆柱形表面可形成360度全景展示界面。基于此,公司创造性提出“风塔画廊”概念,将5座混塔式风机作为移动画布,打造高空农业文化展示带。这个构想得到堤村乡政府积极响应,政企双方迅速组建联合工作组,将金银花元素植入新能源装备,使工业设施升华为文化符号。 “作为项目PC总承包方,我们不仅要确保工程质量,更要思考如何让新能源项目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巨鹿风电项目经理表示。项目提供5座混塔式风力发电机(分别位于孔寨村、南任庄村、小王路村、白佛一村和白佛二村)作为绘画载体,并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协调高空作业安全事宜,确保艺术创作与风电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确定的“金银花海”主题壁画,采用新古典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既展现金银花藤蔓舒展的自然之美,又通过光影变化突出药材产业的科技感,在百米高空构建起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对话空间。 百米高空绘就“巨鹿名片” 此次绘画的风机塔筒高度达112米,最大直径7.8米,相当于在30多层楼高的圆柱体上创作。巨鹿风电项目部凭借丰富的风电建设经验,专门制定了科学的高空作业方案,聘请4名专业画师采用高空吊篮作业,以滚筒、喷枪等工具精细绘制。 绘画过程中,项目部建立“双保险”坠落制动系统,实施全天候监测预警。“在曲面塔筒上作画,对构图和透视的要求极高。”画师团队负责人介绍,“多亏了巨鹿风电项目专业团队提供的技术支持,我们才能安全高效地完成这项挑战。”画师团队克服了高空作业、曲面构图等挑战,历时60天完成了这项艺术创作。项目安全总监介绍到,“我们设置了36项安全管控节点,包括吊篮应急逃生通道、颜料防爆存储装置等创新设计,实现百万工时零事故。”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和专人监督确保了作业安全。 “新能源+农业”续写新篇 随着“金色花廊”的完美亮相,这些“穿”上金银花新装的“大风车”迅速成为当地新地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我们不仅要建设优质工程,更要为当地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巨鹿风电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洁白的塔筒与金色的金银花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新能源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河北工程公司以“风塔绘花”的创新实践,在百米高空架起了一座连接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彩虹桥。这不仅是技术实力与艺术创意的碰撞,更是央企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当旋转的风机叶片搅动时代风云,那些镌刻在钢铁身躯上的金银花,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密码,在冀南大地上谱写着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和声。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