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西藏,海拔5300米的雪域高原上,刚刚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给这方原本就人迹罕至的天地更添一丝寂寥。 然而,风雪之中仍有这样一群坚毅的建设者,他们自2024年9月扎根于此,用责任与担当对抗着高海拔、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山石开挖复杂等重重挑战,坚定守护着那份高质量履约的承诺——他们就是西藏巨龙铜矿220千伏变电站工程项目团队。 西藏巨龙铜矿220千伏变电站工程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巨龙铜矿内,站址海拔5300米,施工范围包括4台150兆伏安容量的220千伏主变压器、2条220千伏架空出线间隔、32条35千伏出线间隔、44条10千伏出线间隔,以及2台50兆乏调相机和两台1250千伏安油浸式站用变压器。工程投运后将为巨龙铜矿二期的拣选厂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有力确保铜矿资源高效可持续开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风雪突袭中的浇筑“突围战” 当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落在施工现场时,项目土建施工正处于综合楼封顶浇筑的关键阶段。狂风暴雪卷着砂砾般的冰粒拍打在施工人员的护目镜上,零下18℃的低温让混凝土搅拌设备也结上了薄冰,但30余名施工人员并未停下手中的作业,而是裹紧防寒服,在漫天飞雪中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攻坚战”。 “必须在既定节点完成封顶浇筑!”项目经理清晰有力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沙哑而坚定。整个现场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有人用防雨篷布搭建临时防风棚,有人手持热水壶浇灌模板防止结冰,振捣棒操作员则裹着棉被连续作业——即使每操作10分钟就要摘下手套呵气暖手,他们也不肯离开半步。雪花落在安全帽上结成冰棱,却浇不灭施工现场蒸腾的热气。 声势浩大的风雪导致机械效率下降,他们就用柴油桶精心改装成取暖炉围成一圈,为混凝土保温,同时采用“分层浇筑+覆盖电热毯、保温被”工艺,确保每一层混凝土在初凝前不受冻。技术人员则蹲在雪地里,用冻红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反复校准数据,风雪模糊了屏幕,却清晰了他们“毫米级”的施工标准。 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铁军” 海拔5300米是什么概念呢?它意味着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在这种环境中,人即使静止不动也会感到气短胸闷,可施工人员每天却要徒步上万穿梭于各个作业面。22岁的钢筋工小李嘴唇发紫却仍在绑扎钢筋,问他累不累,他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整个矿区都在等着用电,这点雪算啥!” 但突降的暴风雪让能见度迅速下降至不足5米,眼看着绑扎好的钢筋网即将被积雪覆盖。危急之时,工地上飘扬起一面鲜艳的党旗,项目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挺身而出,与现场班组骨干拉起一支20余人的“清雪突击队”,大家用铁锹、用木板甚至徒手清理积雪。零下18℃的低温中,他们连续奋战了3小时,睫毛结满冰棱,手套与积雪冻成硬块,却硬生生抢出了关键的施工窗口期。 前线全力履约,后勤同样给力。项目食堂的高压锅24小时运转,红景天、党参汤随时供应;氧气瓶和急救药品在医疗帐篷里摆放得整整齐齐,随叫随到的驻场医生成为施工人员们的“定心丸”。每当有人出现高原反应,总有人递上温热的葡萄糖水,拍拍肩膀说:“你歇会儿,我顶上!”这份情谊,让高原的寒风也有了温度。 风雪过后的万里晴光 当最后一轴顶板在黎明前完成浇筑时,雪停了。朝阳为银装素裹的雪山镀上金边,现场的作业人员在万里晴光中纷纷望向已经成型的变电站综合楼,疲惫的面容浮现出笑意,粗糙的手掌在胸前比出“胜利”的手势——此刻,这些被紫外线晒黑的脸庞,比高原的格桑花更加动人。 这场海拔5300米暴风雪中的坚守,是河南工程公司电建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生动写照,也激励着更多新时代的建设者不畏风雪、工程报国,迎来属于自己的万里晴光。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