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水润千年雄安,功在当代千秋。当晨曦为太行山麓镀上金边,蜿蜒的干渠如巨龙穿越冀中平原,白洋淀的飞鸟掠过澄澈湖面,一座承载“千年大计”水资源安全使命的超级工程——雄安调蓄库,正以拔节生长的“雄安速度”、精益求精的“调蓄品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徐徐铺展。这项工程不仅是保障雄安新区供水安全的“能量站”,更是中国水电十五局以党建为魂、以科技为翼、以绿色为基,书写新时代基建传奇的创新实践场。 党建铸魂:红色引擎激活攻坚动能 “速度的背后,是‘红色堡垒’迸发的磅礴力量。”雄安调蓄库项目党支部书记的话语,道出了工程建设的核心密码。2025年5月8日,随着党支部的正式成立,一面鲜红的党旗在施工一线高高飘扬,成为引领工程前行的“定盘星”。项目党支部锚定“党建引领提质增效”核心目标,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最前沿”的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个党小组成为一个攻坚单元,每名党员成为一面先锋旗帜。 在主坝坝基开挖现场,党员突击队的旗帜格外醒目。35万立方米的开挖量,相当于14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积,党员干部带头亮身份、作表率,实行“三班倒”连续作业,白天顶着烈日勘测校准,夜晚披着星光调度机械。技术负责人作为党员骨干,连续28天扎根基坑,每天徒步20余公里检查开挖边界,用精准测量确保坝基稳如磐石。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创新采用“分层开挖、阶梯推进”工艺,有效规避地质风险,最终提前20天完成坝基开挖和Y1永久路2公里路基铺设的阶段目标,刷新了同类工程施工纪录。 “样板引路”是项目党建与施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在边坡支护施工中,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率先探索“先钻孔探测、再挂网锚喷”的作业流程,通过反复试验优化参数,彻底解决了传统工艺易卡钻、支护不牢的难题。为打破参建单位间的沟通壁垒,项目党支部牵头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与设计、监理、兄弟施工单位建立“统一战线”;共享高精度测量成果,避免重复勘测;共建供电线路,节约建设成本;联合规划开挖渣料利用、混凝土供应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种“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的模式,让协作效率提升40%,成为推动工程提速的“加速器”。 支部书记讲党课的课堂,常常设在施工一线。在Y1永久路建设现场,党员们围坐在一起,结合工程难点谈担当、结合技术瓶颈谋创新。“雄安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名党员都要成为质量的守护者。”专题党课上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行动自觉。党建引领下,项目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当先锋”的浓厚氛围,先后涌现出“党员先锋岗”8个、“攻坚标兵”13名,红色基因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成效。 智慧赋能:数字技术锻造精品工程 “调蓄品质,始于毫米之争,成于科技赋能。”在雄安调蓄库智慧管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BIM数字孪生模型实时同步着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鼠标轻点,主副坝的三维结构、主要工程量、混凝土强度等数据一目了然,这是中国水电十五局用数字技术赋能工程建设的缩影。项目全面引入BIM、5G、物联网、GIS等前沿技术,构建起“物理实体+数字虚拟”的双轨并行管理体系,让“智慧工地”从概念变为现实。 厘米级精度,是智慧建造的底线要求。主副坝开挖涉及复杂地质条件,传统测量误差较大。项目团队采用RTK高精度测量技术与三维建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无人机航拍采集地形数据,经智能算法处理生成数字地形模型,为施工提供精准指导。 Y1永久路4.348公里路段的建设,是智慧质量管理的典范。项目将道路划分为12个网格单元,每个单元配备专属质量监督员和智能监测设备。无人机每天两次对边坡进行航拍巡检,通过AI算法分析影像数据,精准识别裂缝、沉降等潜在风险,生成《边坡健康报告》;“以前靠肉眼看、尺子量,现在有了智能‘体检’,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心里更有底了。”项目质检员小李心里更有谱。 33.64公里围栏工程的精准布设,彰显了GIS技术的强大威力。项目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卫星定位、无人机勘测数据,动态优化围栏路径,避开地质复杂区域和生态敏感点,有效避免重复施工。技术人员通过移动端APP实时调取征地红线数据,指导施工队伍精准打桩,围栏布设误差不超过5厘米。仅此一项创新,就节约成本超万元,同时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扰动。 二维码溯源系统,让工程质量可追可查。在钢筋加工厂,每一批原材料进场后都被赋予唯一的二维码“身份证”,从生产厂家、规格型号到检测报告、使用部位,全程记录在案。混凝土搅拌站计划引入“动态配比拌合”技术,根据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变化,系统自动调整骨料、水泥、外加剂的配比比例,确保混凝土适配不同施工环境。技术员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实时查看材料溯源信息和拌合数据,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管控。智慧赋能下,项目不仅实现了质量、安全、进度的精细化管理,更让“调蓄品质”有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绿色协同:循环理念践行低碳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调蓄库建设既要保障供水安全,更要守护生态底色。”这是中国水电十五局始终坚守的建设理念。项目深植绿色基因,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在打造水利工程的同时,绘就生态和谐的画卷。 1.08万立方米石方弃渣,在雄安调蓄库实现了“点石成金”的蜕变。传统水利工程中,开挖弃渣往往面临堆放占地、污染环境的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弃渣变骨料”模式,将主坝开挖产生的石方弃渣运至砂石加工系统,通过圆锥破碎、立轴冲击制砂等多道工艺,加工成高品质建筑骨料。在建的砂石加工系统采用全封闭厂房设计,配备先进的粉尘收集装置,粉尘收集率超99%,彻底解决了传统制砂厂粉尘污染的痛点。三个封闭车间建成后预计年产成品骨料131万吨、填筑料62万吨,不仅满足了本工程需求,还为周边项目提供绿色建材,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混凝土生产系统与砂石系统的“无缝衔接”,是项目绿色创新的又一亮点。传统施工中,骨料需转运5公里才能抵达搅拌站,不仅耗时耗力,还会产生扬尘污染。项目团队突破传统设计思维,将两大系统联合布置,通过长距离封闭式胶输送带直接输送骨料,实现“骨料生产—混凝土拌合”的一体化作业。这一创新不仅减少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还节约运输成本,运输效率提升60%。同时,项目采用“工程需求反向定制”策略选型设备,所有机械均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并配备尾气净化装置,施工区域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下,实现了“施工不扰境、建设不破坏”。 破解尾矿砂地基难题,彰显了绿色建设的智慧。雄安调蓄库部分区域地基为尾矿砂,承载力不足,传统处理方式成本高、效果差。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历时3个月,通过大量试验,创新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栅”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将尾矿砂与水泥、外加剂按比例混合搅拌,形成高强度复合地基,既解决了地基承载力问题,又实现了尾矿砂的就地利用。这种“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处理方式,节约地基处理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消耗,成为绿色施工的典型案例。 从全封闭的砂石加工厂房到零排放的运输系统,从弃渣资源化利用到地基处理技术创新,雄安调蓄库项目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发展理念。施工区域内,扬尘在线监测设备24小时运行,绿化喷淋系统定时开启,道路两旁种植的抑尘树种已郁郁葱葱。如今的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却不见烟尘弥漫,车辆穿梭却少有扬尘污染,绿色施工正让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攻坚筑梦:汗水浇筑时代丰碑 深秋的雄安,柿红霜白,寒意渐浓,但调蓄库的建设现场却热潮涌动。42台挖掘机一字排开,铁臂挥舞开挖基坑;钻孔机穿透岩层,喷浆作业如给边坡穿上“铠甲”;钢筋加工厂里,工人师傅们手指翻飞,将一根根钢筋编织成坚固的“骨架”。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建设者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守诠释担当,将蓝图上的线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程实体。 夕阳西下,雄安调蓄库的施工现场渐渐沉静,党旗在余晖中猎猎飘扬。远处,雄安新区的轮廓愈发清晰,7000亩未来水域将映照出这座未来之城的璀璨身影。参加项目建设3000名电建人,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他们中,有父子同上阵的“基建世家”,有夫妻共坚守的“工地伴侣”,有刚毕业就投身雄安建设的青年学子,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青年技术员小袁主动请缨负责最艰苦的边坡支护作业,他说:“能参与雄安工程,是我这辈子的荣耀。”正是这些平凡建设者的坚守与付出,让这座1.94亿立方米库容的“清水丰碑”在冀中平原巍然崛起。 从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到智慧赋能的科技支撑,从绿色循环的低碳实践到建设者们的匠心坚守,中国水电十五局用“雄安速度”与“调蓄品质”,书写了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新篇章。这里的每一方混凝土,都凝结着初心使命;每一米道路,都镌刻着奋斗足迹;每一项创新,都彰显着国企担当。 当清澈的湖水充盈库区,当“清水长廊”滋养万物,雄安调蓄库不仅将成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坚实屏障,更将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示范标杆、智慧建造与绿色发展的典范工程。中国水电十五局正以实干笃行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铸就不朽丰碑,让清流永续滋养这座承载民族希望的未来之城。 |
|||||
|
【打印】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