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山东电建公司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积淀与供应链优势,以“集群出海”的创新模式,成功推动国产高端设备深度扎根中东市场。 从沙特萨勒曼国王港的“超级船厂”,到如今即将交付的沙特动力车间核心配套项目,山东电建公司不仅将“中国制造”带入了全球最严苛的市场,更输出了中国标准与管理模式,生动彰显了“中国制造”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闯关“最高标准”:一场为中国制造的硬核推介 “沙特阿美,这个名字在石油行业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他们的采购标准严苛至极。”谈及项目初期的挑战,沙特国王港项目前副总工程师孙继超至今记忆犹新。 沙特阿美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工程标准堪称全球最严苛。在其近万家合同供应商中,中国企业曾长期占比极少。面对这堵高墙,山东电建团队化身为“中国制造”的推介官。为了获得大型海工设备的审厂资格,项目采购团队不分昼夜地与业主沟通,最终说服业主,让中国供应商的名字出现在招标清单上。 从获得资格到最终通过审批,孙继超和他的团队带领上海振华重工等企业,历经5个多月、4次严格审核,一条一条过、一项一项改,最终成功打破壁垒,让“中国制造”的名字闪耀在世界顶尖舞台。 “链主”引领:驶向深蓝的中国装备舰队 正是基于对挑战的深刻洞察,山东电建公司在实践中探索出“集群出海”模式,即由公司作为“链主”,整合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开拓国际高端市场。 在沙特萨勒曼国王港这一“超级船厂”项目中,该模式威力初显。山东电建公司成功引入上海振华重工、中船九院等30余家中国制造商,带动三一重工、徐工、中国重汽等200余台套国产机械投入建设,累计拉动国产设备、机械和材料出口高达4.5亿美元。 而今,在沙特动力车间项目中,这一模式再次升级,河南卫华、柳工机械、青岛伟隆等近30家国内优质企业再度集结,以先进设备与技术全力支撑项目建设,构建起技术领先、覆盖全面的装备体系。 以智取胜:“中国智造”征服硬核业主 “集群出海”不仅带来了量的突破,更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沙特国王港项目,由国产自主设计研发的单体面积最大的海洋工程设备——下水驳船,其长100米,宽80米,吃水深度8米,下潜深度最大可达18.5米,最大举力更是惊人地达到18860吨,搭载了一套上驳自动智能调载系统,能自动感知下水驳与码头地面的偏差,并根据潮汐变化、货物上载速度以及自身重量重心的变化,自动制定调载策略,确保驳船在货物上载过程中始终与码头保持水平,将传统的“人工驾驶”升级为“自动驾驶”。 除“自动驾驶”的下水驳船外,在这个“超级船厂”里,还有转运载荷量高达3.8万吨的全球最大升船机系统,注水压载后总重量超3000吨的全球最大倾倒式坞门,以及登船塔、冷却塔、移动厂房及模块化变电站等国产设备。一系列“国之重器”,凭借着卓越的品质,成功征服了最严苛的业主。 在动力车间项目,中国设备的表现同样亮眼。山东电建公司引入河南卫华,协助其通过沙特阿美严苛的资质审核,成功中标150吨以上行车;助力大船工具凭借技术实力击败韩国同行拿下订单。近日,由河南卫华承制的150吨行车已顺利运抵项目现场,标志着国产设备进入实质性交付阶段,为“中国制造”在中东高端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 授人以渔:从“产品出海”到“标准出海” 从设备输出到标准与管理模式输出,是山东电建公司“集群出海”模式的深层价值所在。在项目推进中,山东电建公司始终秉持“高标准、严要求、强执行”的管理理念,统筹设计、采购、制造全流程,将中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系统解决方案同步输出。通过为中国企业“搭台铺路,共同出海”,山东电建公司不仅帮助伙伴企业获得了订单,更帮助它们适应并掌握了国际最高标准,带动了国内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展望未来,山东电建公司将继续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深化中东合作,推动更多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与中国服务走向世界,以硬实力展现中国制造新形象,为全球能源与装备产业协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沙特国王港项目 沙特动力车间项目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