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地下长龙破茧记
——深惠城际先开段盾构双线贯通纪实
来源:电建铁路公司 作者:米振起 郭佳 摄影:黑坤朋 时间:2025-04-23 字体:[ ] 分享:

序章:数字背后的时代命题

在深圳龙岗地下30米深处,一场历时1206天的“地质马拉松”迎来历史性时刻——2025年4月20日,“开拓者拾贰号”盾构机刀盘冲破最后一层岩壁,深惠城际先开段龙城站至龙岭工作井区间盾构双线精准贯通。这项承载着大湾区“轨道上的都市圈”战略的重大工程,以4.8公里隧道书写下中国基建的新传奇:穿越2000余个溶洞、下穿5处重大风险源、侧穿系列重要建构筑物,最终将地表沉降控制在规范范围。

狭小空间里的“变形金刚”

2021年5月,由电建铁路公司承建的深惠城际先开段项目正式施工。为保证盾构顺利始发,项目结合周边要素及地理环境纵深推进。在酷暑炎热、汛期长等多重挑战下,施工人员用汗水作答着自然编写的挑战之卷。时间的流速被重新定义,混凝土浇筑的窗口期稍纵即逝,这群在粤港澳大湾区追梦的电建建设者把生物钟调成工程的节拍器,即便是在36小时不停歇的混凝土连续浇筑中,他们的身影依然始终挺拔如标尺,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个晨昏交替中,项目逐一完成龙岭工作井导墙、地连墙施工,历时6个月提前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成为深圳同期在建城际铁路中,率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的项目,为长达4.8公里的盾构区间双线始发打下了良好开端。

始发空间狭窄是该项目盾构始发前需解决的难题。龙岭工作井始发空间仅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但却需容纳总长达104米的盾构巨兽,犹如“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设备组装、管线布设、物料运输等细节分项工程环环相扣,产生任何细微误差都将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风险极高。为了尽快破题,南方公司同项目团队创造性提出“模块化装配+动态路径规划”方案,“就像在集装箱里拼装变形金刚。”最终,通过自主研发的液压顶推系统实现地下20米处的“微创手术式”组装。这项创新也被纳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盾构施工技术白皮书》,成为狭窄空间盾构施工的范例。

盾构始发那一刻,在盾构刀盘旋转的弧光里,再次闪烁着项目对盾构工程哲学的辩证智慧。面对复杂如星图的地质图谱,项目将“快”与“慢”的辩证法演绎到极致,决策研判时如履薄冰的审慎,执行推进时雷霆万钧的果决,进一步将掘进凝结成跨越地质年代的深邃思考。

与溶洞群的“数字博弈”

在深圳纵横交错的地下脉络中,这条钢铁巨龙在地层深处潜行的同时,项目上这群身着橙色工装的盾构青年建设者,正以科技为刃、以信念为盾,在岩溶裂隙编织的迷宫中雕刻着城市未来的通行密码。

针对2.7公里的岩溶区,项目从施工设计、施工工艺及施工效果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技术突破,全面对区间深埋强发育溶洞充填进行攻关。根据每个溶洞属性,项目为近两千个溶洞建立“一洞一档”专属信息库,以溶洞体系大小为抓手,对管线调查与保护、人工探挖、钻孔深度、用料属性与多少、注浆时间、注浆方量等进行精密计算,进一步从优化施工处理措施着手,系统性地改进盾构在岩溶强发育区掘进的技术问题,全面保证前期溶洞的有效处理。

岩溶处理期间,作为最强辅助的由项目自主研发的溶洞可视化数字孪生APP终端功不可没。通过将物理溶洞与虚拟模型深度融合,结合实时数据交互和可视化技术,为项目溶洞处理、管理及保护提供了创新工具。它充分利用自身“巡游”和“定位”两大系统,令盾构机化身“智慧穿山甲”,在近两千个溶洞群中“穿针引线”,确保在满足永久结构承载力和变形的同时,进一步完成岩溶高风险区的溶洞定位与风险差异化预警,全面实现岩溶的高效处理以及预防新生溶洞衍生,从源头上减少后期盾构区间施工及运营风险。

地脉河图下的“铮铮铁骨”

4.8公里的长距离盾构掘进,每穿越一个重大风险源,都是项目与未知的一次博弈,也意味着一次新的科技攻坚。项目先后水库、河流、既有运营线路及居民区。掘进过程中,为实现掘进“微扰动”,项目时刻调整掘进参数与控制出渣量,同时根据刀具磨损情况,定期对盾构机刀盘进行带压或常压开仓换刀。通过毫米级的沉降要求与动态注浆补偿技术,使地表沉降始终控制在安全控制范围内,用科技的温度守护着万家灯火。

作为区间探梦人,在埋深30米的地下,盾构司机整日都在不到两平米的操作室目不转睛的盯着数据屏幕、紧紧地按着操作按钮,每推进一环管片,都是他们对这座城市文明基座的加固。他们对白天与黑夜基本没有概念,通过构建起超越生理的精神坐标,对盾构掘进的数据变化保持着高度敏感。作为精器锻造师,盾构维保人员整日匍匐在钢轨隧道内,他们比任何人都熟悉金属的肌理,在白昼检修这场无声的战役里,他们的瞳孔里映照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那些被油污模糊的面庞上,绽放出比朝阳更炽热的笑容,他们深知自己擦拭的不仅是钢铁,更是穿行在地脉中的属于青年人的时代光芒。作为星光巡更人,地面监测人员身披日月,当地表的光影在建筑物上流转,一群身戴肩灯的青年正潜入城市的倒影,捕捉着区间沿线每寸肌理的震颤,解构着岩层深处每一点的絮语,他们在盾构机正上方同步巡测,用向下扎根的坚守诠释着扶摇向上的力量。

三年磨一剑的“高质长征”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地下马拉松中,项目坚守“业广惟勤”的恒心和对“术业专攻”的信仰,累计组织召开33次专家评审与论证会议,形成178份施工技术方案,完成804份安全技术交底。通过对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集中归口管理,躬身践学、持续赋能,在优化队伍结构的同时,培养出一支能吃苦、肯奋斗且专业化的“轨道兵”队伍,进一步用“每项成果、每项荣誉”践行“高质求新、创先争优”的诺言。项目在建设单位季度考核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得多个施工节点第一、“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城际铁路综合管理优秀单位”“安全质量优胜标段”等多项荣誉称号,为公司在深圳区域赢得良好口碑,奠定了深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工法13项、省部级QC成果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项,2项科研项目被列为电建集团重大科研项目,1项入选2023年度中国电建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其中《地铁盾构渣土现场再利用绿色施工工法》获中施协第二届工程建设企业数字化、工业化、绿色低碳施工工法大赛特等奖。此外,项目先后获得中安协安全管理标准化全国示范班组、中安协安全管理标准化全国一级班组、中施协“绿色工地”、广东省“平安工地”、广东省2023年度质量安全督察受表彰标段等荣誉。

众多荣誉的背后不是脑海中跃动的冰冷的数量,而是项目对品牌工程的终极考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项目将专注写入轨道交通血脉的文明再造。

当最后一块管片嵌入预定位置,深惠城际正在悄然改写大湾区时空版图:全线通车后,前海至惠州通勤时间将压缩至40分钟,7大产业集群、15个科创基地将通过这条“黄金走廊”实现生产要素高速流通。此刻,建设者们已开始拆卸重达1300吨的盾构机,这些见证过地下攻坚的钢铁部件,将在新的轨道工程中续写中国智造的故事。

后记:长隧尽头是星辰

当最后一块管片嵌入预定位置,深惠城际正在悄然改写大湾区时空版图:当项目全线通车后,前海至惠州的通勤时间将压缩至40分钟,7大产业集群、15个科创基地将通过这条“黄金走廊”实现生产要素高速流通。

一条隧道的终点,恰是无数可能的起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