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老挝南部雨林丘陵间孟松600兆瓦风电场,一场跨越国界的清洁能源革命已落地生根,风轮正转。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风场,而是老挝历史上第一道风电弧光:老挝首个风电项目、东南亚单体最大风电项目、亚洲首个新能源跨境输电示范工程。 项目位于色贡省与阿速坡省交界处,总装机容量600兆瓦,共安装133台4.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7.2亿千瓦时,通过超百公里输电线路跨境输往越南国家电网,为老挝打造“东南亚蓄电池”战略注入澎湃动能。 绘一纸蓝图,唤风轮而动。风起之地,点亮万家灯火,照亮区域绿色未来。 风驰电掣 中国速度 如果说风轮转动,是孟松风电项目的“高光时刻”,那么在它真正迎风转动之前,这片热带雨林高原上,早已写下无数不为人知的攻坚故事。 在老挝南部海拔1000至2200米的热带山区,项目建设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极端挑战——地形破碎、区域跨度极大、气候复杂、标准交叠、工期紧迫,怎么看都是标准的逆风局。 全年有超过六个月为雨季,三个月为大风季,施工路径只能依靠临时山路——这是名副其实的“极限工地”。水电十局和华东院的建设者们却表示不在话下,针对性制定“极限施工”方案,瞄准系统性的技术突破与组织创新。 一是攻坚风机基础设计。因地制宜采用CFG桩、混凝土灌注桩和复合换填等多种基础形式,突破陡坡、高差、软土等复杂地基条件,确保每一座风机“稳如磐石”。 二是优化施工工艺与设备吊装方案。通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和温控策略,实现雨季大体积基础连续浇筑;采用分段运输与三维模拟,确保70余米长、百吨级叶片组件平稳穿越高山隘口、精准就位。 三是全流程数字化驱动管理。BIM系统、远程监控与施工仿真技术深度应用,在吊装、电气、线路等多个环节实现动态联动,保障工程节奏与安全精度“双到位”。 在强大的执行力加持下,建设团队拿出“进场即冲刺”的气势,打出一套精准的组合拳,将难题各个击破,让外国顾问见识到了什么叫“中国速度”。 2023年6月,项目首台风机基础顺利浇筑,全面进入“攻坚时间”;仅10个月后,第100台风机吊装完成,让业界惊叹;2025年2月,项目顺利完成倒送电,老挝电网首次具备新能源跨境输送能力;4月,133台风电机组全部完成吊装;7月17日,首批300兆瓦风电成功并网,获得越南电力集团商业运行认证,实现从“技术蓝图”到“绿电出海”的跨越。 每一座拔地而起风机的背后,都是风雨前行的钢铁博弈;每一次高层来访,都是对“中国标准”的高度认可。 四国携手 风雨同舟 如果说技术攻坚是“破题之道”,那么资源调度,就是让图纸落地、风轮起舞的“成事之基”。 面对高山阻隔、雨季封锁、跨国物流与属地协调等多重考验,项目建设初期,几乎没有一条可直达风机平台的道路。而项目所需的风机叶片、塔筒、电气设备,长则80米、重达百吨,全部依赖中国制造、跨境运输、高原集成,任何环节的卡顿都可能导致全链断节。 难,难在“同步”二字。中方制造、泰方投资、越南接网、老挝属地——一个多国协同、多边标准、多线并进的立体工程体系,必须拧成“一股绳”。 在电建国际的牵头下,参建各方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总部—区域—现场”三级统筹机制,打通设计、采购、物流、施工等全链条,实现资源精准投送、环节无缝衔接。高效组织跨境供应链,搭建覆盖中老越三国的通关与运输网络,实现超长构件“车到即装、装完即吊”,设备“零滞留”进场。实施“分段、分区、分专业”作业策略,统筹风机平台修建、变电站建设与输电线路施工,确保各工序高效协同、同步推进。 孟松项目,不只是设备在动,更是多国资源在动、组织能力在动、信念与协作在动。互信在互动中加深,互联在互信中增强。项目快速推进的表现,也迎来了老挝国家层面的密切关注与深度认可。 2023年2月,老挝副主席本通·吉玛尼冒雨视察现场,在泥泞中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高效周密点赞。同年11月,老挝总理宋赛·西潘敦亲临首台风机吊装现场,称孟松风电项目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里程碑”。2025年初,老挝总统通隆·西苏里亲赴高原项目区考察,对中方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绿色贡献高度评价,并称其为“老中友谊与绿色丝路的典范”。 这是一次跨越多国、穿越千山的高难度资源调度实践,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复杂工程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对短平快的新能源工程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效应。 风行草偃 利国利民 在老挝孟松,每一次吊装不仅要战天斗地,更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山地、雨林、高温高湿的天然“极限场”中施工,容不得半点侥幸,也容不下一丝疏忽。 如何在保障进度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生态红线”?项目团队从开工伊始,就将国际HSE管理体系作为“刚性制度”严格执行。 高空作业密集、交叉工序频繁,便实施全流程作业许可、风险预控、应急演练机制,实现了百万工时“零重伤”。两次获得英国ISA、ROSPA国际安全大奖——在风险最高处,筑起最稳防线。 对边坡、道路、水体、噪声、扬尘等敏感指标实施全过程动态监控,结合属地特色设立“生态施工红线区”,通过涵管通道、迁徙通报、生态告示等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在风机平台植入生态修复系统,采用高效喷播工艺加快绿化速度,是自然恢复效率的3倍。施工营区推行“低碳节能计划”,拼车率达85%、年电耗同比下降18%,将“节能降碳”嵌入生产环节取得实打实的成效。 孟松,是老挝的风场,也是老百姓的希望场。在这里,风轮转动的不只是电能,还有对生命与环境的敬意。让风吹进心里,也暖进人心。 在塔筒林立的工地之外,还有一条条新铺的道路、一座座新修的桥梁、一张张村民增收的笑脸。 从源头做起,坚持“属地优先、合规用工”原则,老挝籍用工比例超过60%,已有147名工人纳入社保体系,为他们构建起看得见的安全感。 项目团队主动协助属地村庄修桥拓路,将原本只能通行摩托与拖拉机的山道,升级为双车道砂石路。原本年种一季的田地,通过新建灌溉水渠,已实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从物资捐赠到开荒支援,项目与社区之间不止有问候,更有深度共建。户均年增收超30%,村民们说:“这里的中国工程,不是‘盖过去’,而是‘帮着我们一起建’”。 在这里,工程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而是一份份传递心意的承诺。唯有转动的叶片在安静地诉说:真正的奉献,不必喧嚣。 以风之名 世界共识 风,吹开一朵花,也推动一座风电场,大小皆是成全。孟松风电项目,不只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份“中国答卷”。 它让老挝风从图纸上吹进越南千家万户,年发电17.2亿度,为中南半岛清洁能源互联注入澎湃动能,是区域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它将中国电建与泰国投资方、越南电网方、美国顾问公司及亚洲开发银行纳入同一框架下,是中国企业深度融入国际高标准合作体系的典范。 它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管理与国际标准成功对接,在美标、欧标、越标交织的环境中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让“中国标准”真正“走出去、融进去、用得好”。 它不仅创造了“百万工时零重伤”的安全纪录,也吸纳了900人次属地劳动力,建设饮水系统、阅览室等公共设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推动共赢,建立共识。 孟松之后,老挝再无陌生的热带高原,只有更加坚定的中国力量。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