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千年前,漫漫丝路,驼铃悠悠; 千年后,炎炎河畔,书声朗朗。 在伊拉克巴士拉省,由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承建的86所示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色彩缤纷的教学楼如明珠点缀在这座沙漠之城。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河畔,中伊职工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辛勤耕耘,终于能让更多孩子在新学校接受教育和学习,为伊拉克的长远发展撒播下希望的种子。 战高温,“世界热极”奋勇开局 2022年2月,项目团队刚满怀斗志到达巴士拉省,便感受到了“世界热极”的威力。极目远望,风沙漫天,寥寥几颗椰枣树尽力摇曳为这片荒漠平添几分生机。项目处在炎热干旱和特大风沙区,阳光暴烈,气温常年保持在35至50℃,在这片戈壁荒漠,寸草不生,一脚下去,鞋里全是沙,狂风袭来,沙尘遮天蔽日,狂风吹得人站不稳,沙粒打得脸生疼,呛得无法呼吸。 为了尽快熟悉86所学校的具体情况,项目经理郎庆义带领项目团队每天早早起床趁着难得的一缕清凉,从营地乘车出发,从市区到郊外,从高速路到沼泽路,一路沿着学校位置分布图向前巡察86所学校选址地。由于学校众多,极为分散,并且初来乍到对位置分布不熟悉,他们连续数十天的奔波才把86所学校逐一勘察完毕。行驶在烈阳下,路上的颠簸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晒伤、中暑,一路的奔波使大家累得面目通红、满头大汗,每天晚上回到营地,也顾不上饥饿,累得倒头就睡。 面对新国别、新市场,又是学校项目群中几家参建单位中进场最晚的,为尽快缩短施工进度差距,项目团队快速出击,统筹考虑各项资源配置情况,将施工计划反复研究,白天跑现场,晚上组织生产协调会,优化施工方案,从细节入手提升效率,确保每一步都扎实推进。 在施工现场一隅,施工员指挥铲车有序作业,压路机在地基上来回穿梭,工人的吆喝声、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各种开足马力的工程机械向外喷吐着火热的尾焰,掀起滚滚尘浪。忽然天气突变,湿润的海风卷起细沙肆意飞扬,空气变得粘重厚腻,风暴过后,沙尘混着汗水牢牢粘在大家脸上,狼狈模样让人哭笑不得。 “这里太热了!在这种环境里,别说施工,即使站上一会儿,也会感到心烦气躁!现场要行错峰施工,尽争朝夕,要设置好遮阳棚,给大家发放足够的防暑药品、饮品和防晒用品,安排班组交叉施工,尽可能提高效率。”生产经理李景玺沉稳果断地做着施工部署,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活在烈日烘烤下,依然生机勃勃、鲜活旺盛,用意志与高温抗衡。 艰苦的施工环境,考验着每位参建员工的意志。然而,条件越艰苦,大家越是迸发出越昂扬的拼搏力和不服输的韧劲。中国建设者体现出的坚毅让当地雇员备受鼓舞,也深深折服了业主和监理,纷纷对参建者竖起大拇指。 强管理,多点开花推进履约 项目学校数量多、战线长,管理难度较大,如何统一协调86所学校多点施工是最为严峻的挑战。在压力和困难面前,郎庆义组织班子会议,多次商讨,结合伊拉克目前形势,决定采用分包+自营的模式,并按学校位置分布特点,划分多个施工区域,以达到多点开花、同步进行的效果。经与业主充分沟通,项目从备选分包商的过往履约评价、人材机资源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层层筛选,选定了一批实力雄厚、质量安全意识突出的分包队伍,经过统一组织协调,很快便掀起了组织有序的施工建设高潮。 为了贴进现场,靠前指挥,项目管理人员就近租赁营地,每天迎着晨辉出发,巡查现场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情况。一人负责二十来个学校,距离远,检查一圈走下来,需要一天时间,出去远了根本来不及返回,只能凑合吃点带的馒头大饼。晚上披星戴月回到营地,来不及休息,简单吃饭后便召开生产例会,总结当天问题探讨解决措施,并针对次日的施工任务进行详细规划。 同时,项目部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与施工组织,组织管理人员支援施工一线,成立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对施工中的难点、痛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此外,为全面提升团队综合素质,项目部开展“语言人才学技术、学安全、学商务,全员进修小夜校学阿语”的轮岗和语言学习活动,全面盘活项目人力资源,用“挤”和“钻”的精神帮助员工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与跨文化沟通水平,为项目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确保物资设备供应跟得上施工进度,项目物资采购负责人杨会斌时刻与业主保持沟通,经过多次实地考察30多家供应商的资质、供应能力等,讨论比较后选择了实力雄厚的几家供应商,保证了学校施工的物资设备供应。为提高供应效率,他每天深入现场,根据各施工学校最新施工进度梳理用料情况,提前制定物资备料计划,并安排专人提前送检材料并全程跟踪反馈,做好物资统筹安排,保障了项目施工生产的有序推进。 项目部严格落实领导班子安全“包保”工作,强化现场监督管理,开展 “安全巡查日”、“应急演练日”等系列安全活动,提升“穿透式”安全管理能力,因地制宜,分别从社会治安、交通出行、食品卫生、疾病防控、现场文明施工等方面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安全管理平稳可靠亮点突出,取得一系列良好成果。 针对伊拉克地区沼泽地质、盐碱地及极端高温天气等施工挑战,项目部迅速反应成立技术攻关组,总工程师赵志兵多次深入现场一线,实地考察,针对沙漠地质特点深入研究,制定了多项针对性施工技术方案,在盐潮地区、基础混凝土防护、沼泽地基施工及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施工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项目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项目推进过程中,因资金到位迟缓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面对这一挑战,项目部主动作为,积极与业主沟通,通过详细汇报施工进展和资金使用需求,争取业主的最大理解与支持,并组织进度款结算专班,逐一盯控解决结算支付环节的问题,使结算支付周期大大缩短,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紧张的燃眉之急。 经过科学组织安排,水电十一局提前73天完成首所学校施工任务,得到了管理部及业主、监理的高度评价。 惠民生,中伊友谊再续新篇 “我的家乡在巴士拉省塞夫万镇,那里教育资源极为匮乏,学生只能在简易板房里上课。能够参与到新学校项目建设,并亲眼见证孩子们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快乐地学习和嬉戏打闹,我很自豪。”项目英语翻译Hiba感慨万千。 项目开建以来,累计为当地提供了几千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培训和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技能训练、传帮带等活动,“中国师傅”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从钢筋加工到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再到水电安装等装饰装修工序,涵盖了技术管理流程、各种技术工作的做法、技术资料的整理和竣工资料的编制等内容,促进了中国技术和标准在伊拉克的传播。许多年轻人不仅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还学到了技术技能,提升了后续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专业培训和手把手教学,我从资料员一步步成长为能够跑现场、做资料的技术员,感谢中国电建,我学到了很多建筑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升了我的就业竞争力。”项目部技术员Ola有些腼腆地说到。 经过努力,Hiba拿着挣得的工资买了一辆车,“在伊拉克的女孩子能够得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机会很难得,感谢中国电建让我得到了不错的工资报酬,现在我再也不用乘坐出租车上下班啦。”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此外,项目部还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新冠疫情期间,组织职工多次向当地民众发放口罩、消毒酒精、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帮助当地抗疫。在阿舒拉节、阿尔拜恩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开展“朝觐送清凉”活动,派发食物和生活物资,守护朝觐之路,路过的众纷纷对项目职工竖起大拇指,大喊着“Chinese good!” 在35号新学校开学典礼上,项目部为入学儿童带去丰富的学习用品,包括书籍、文具、书包、体育用品等,向孩子们表达了美好祝愿,得到了当地政府、媒体广为宣传,盛赞中国建设者修建的学校守护了孩子们的上学梦。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伊拉克学校项目建设中,水电十一局人以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乘风破浪、一路前行,树立了中国电建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描绘了中伊两国友谊的新画卷。 完工后的新学校 师生在新学校合影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