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以匠心守初心
来源:山东电建一公司 作者:李明浩 时间:2025-04-17 字体:[ ] 分享:

自2010年加入山东电建一公司,乔利斌从技术员、专工、技术组长、部门负责人、项目总工、项目经理到区域总工,每一个岗位都成为他成长的阶梯。13年间,他参与了从机组拆除、新建6万到67万千瓦火电机组等重大项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2019年,先后主导榆林小纪汗水处理、南宁超低排放技改、福建石狮节能改造等项目,逐步掌握了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精髓。

在技术领域,他深耕细作,取得机电工程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职称,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及科技成果奖。2022年担任环保技改事业部总工期间,他带领团队完成106个投标项目,中标20个,其中新能源项目8个,施工技改类项目12个,中标率显著提升。无论是面对机组拆除的复杂工序,还是新建工程的千头万绪,他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用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卓越的管理能力赢得广泛赞誉。

均衡绿色施工的典范之作

2022年11月,晋江热电1×50MW热电联产机组扩建工程中标,这是检修运维公司首个火电机组整体建设项目。面对“春节前完成五通一平”的硬任务,乔利斌带领团队在泥泞的工地上展开“三班倒”攻坚:白天协调多家参建单位进行场地清障,夜间优化桩基施工方案,凌晨召开进度复盘会。通过科学调度高标准完成场地平整、道路硬化、水电接入等工作,为项目启动奠定坚实基础。

40天实现基础“出零米”。在春节前的40天里,面对南方湿冷、场地狭小等挑战,乔利斌创新采用“模块化预制+动态调度”模式:将主厂房基础钢筋绑扎与锅炉基础混凝土浇筑立体交叉作业,利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流程,精准控制时间节点。春节前夕,当锅炉基础、主厂房柱基、烟囱基础全部“出零米”时,被业主赞为“穿针引线的艺术”。

9大里程碑节点一次成优。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全面落实“均衡绿色施工,创建双优工程”理念,强化“安全六化”管理。面对设备到货延迟,乔利斌组织技术人员提前进行虚拟预拼装,修正63处接口偏差;在3号锅炉水压试验攻坚阶段,他带领突击队72小时连续作战,采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3284道焊口进行全覆盖检查,成功消除12处隐蔽缺陷。2023年8月,当压力表指针稳稳定格在46.2MPa的设计值时,标志着烟囱结顶、主厂房封顶、汽机扣缸等9个里程碑节点全部一次成功,为机组72+24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安全质量双擎驱动的标杆工程

2024年12月,内蒙古能源乌拉特后旗100万千瓦风储项目(三标段)首台风机并网成功。作为国内首批规模性采用10MW发电机组的单体最大陆上风电项目,这里安装的100台风机轮毂高度达125米,叶轮直径223米,堪称“风电巨无霸”。面对极寒、沙暴等极端天气,乔利斌带领青年突击队创新施工工艺:采用数字化模拟技术优化起重机站位,通过无人机技术确保塔筒吊装精度,将单台风机吊装时间压缩至最短。

在乔利斌的规划下,项目部严格执行“安全六化”标准,建立“地面巡查+空中无人机+云端监控”三维管控网络。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传统的施工工艺进行大胆优化和改进。充分用数字化模拟技术,合理安排了起重机的站位,塔筒的运输和吊装的顺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整个吊装过程进行反复预演、不断优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通过20次难点突击、38次质量隐患排查、63次安全检查,项目实现连续安全生产328天,树立戈壁滩上的安全标杆。

在71号风机首吊现场,青年突击队开展“我当一天质检员”活动,对223米叶轮进行动平衡调试。首台风机并网前48小时,团队完成3872项检测,确保220千伏升压站倒送电一次成功。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达34.84亿度,年节约标煤99.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成为黄河流域绿色转型的典范工程。

创新融合的实践样本

“三带三融合”激发团队战力。在乌拉特后旗项目,乔利斌将党建深度融入工程建设:通过“党员带群众”攻克23项技术难题,“支部带班组”创建7个安全示范岗,“党建带团建”孵化14项创新成果。青年突击队开展的“质量隐患排查”“技能比武”等活动,使团队凝聚力显著提升,38次质量隐患整改率达100%。

“四要素”注入发展新动能。他创新将“创新型、合规化、高质量、稳增长”四要素融入党建工作,在乌拉特风电项目推行“党建+双碳”行动,有力促进了“沙戈荒”地区资源优势转换;在石狮改造项目开展“党员技术攻坚站”活动,提前15天完成工程移交。这种“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履约优势”的实践,使多个项目获得公司和业主的认可。

从东海之滨到塞北戈壁,乔利斌用13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电建人的精神品格。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他展示出密密麻麻的施工日志——从2010年记录的第一个混凝土配合比,到2024年绘制的数字孪生模型,3800余篇日志连缀成中国电力建设的进化图谱。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10MW陆上风电技术发起冲锋,用永不褪色的“钉钉子”精神,继续书写着“铁军”传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