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新疆16万平方公里的“沙戈荒”战场上,由山东电建一公司建设的三条电网“银线”正横穿沙海携绿电奔涌向前。 昌吉项目穿越风沙抢出“生命线”,成为能源基地首条送电线路,被央视新闻报道,见证“铁军速度”; 和田项目在不停电的条件下,在带电禁区安装HGIS设备,挑战“不可能”,彰显“铁军匠心”; 库尔勒项目在“死亡之海”建光伏、搭电网,克服恶劣环境实现“平地起高楼”,闪耀“铁军豪情”。 当一股股绿色电流点亮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夜空,当草方格守护的蓝海光伏与天山雪峰遥相辉映,新时代新疆大地上,一幅以铁塔银线为经纬、以绿电清流为血脉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昌吉:央视《朝闻天下》点赞“铁军速度” “年底并网,不能延期”。面对建设单位下达的“死命令”,昌吉雀仁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项目经理朱华山不仅接下了这项艰巨的挑战,更是给对方作出了提前完工的承诺。同为大基地电力送出工程的另外6条同期线路,无一敢向建设单位“打包票” 重担压肩,朱华山带领项目团队,奋不顾身扎根在了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 开工即冲刺。8月份吹响开工号项目便掀起了大干热潮,项目人员斗志满满,一切聚焦干项目,一切工作到项目,致力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创造“铁军速度”。 项目部在进场前便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抽调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驻扎施工一线,开展挂图作战,确定施工方法、施工机具及风险防范等方案,从项目部选址、钢筋模板材料加工站选择等工作中力求扎根现场,以“机械化施工、流水式作业”方式推进工程建设。全体职工紧盯目标节点,咬住牙、不松紧,没有一个人掉队。 为抓生产提速度,项目采用分放线段交叉作业施工,高峰时段每天有180余名施工人员进行作业,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工程量合理增加人员、机械设备投入,灵活安排劳动力流水,现场均衡施工、互不干扰,实现“机械不停工、工人两班倒”全天候施工,有序穿梭在施工一线,真正以空间换时间。 10月4日,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11月5日,铁塔组立施工全部完成。 12月6日,导地线展放施工全部完成。 12月30日,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大干137天。从开工到并网,项目团队以铁军之姿,力克万难,在新疆戈壁滩上开荒拓土,艰苦鏖战,以“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的标准实现了基础浇筑、杆塔组立、导线展放等多项里程碑节点一次验收成功,提前116天完成并网送电任务,成为能源基地首条送电线路,向业主提交了一份完美答卷,彰显国之央企的内涵底蕴和责任担当。 得益于风驰电掣的施工速度,项目各个施工节点领跑于同阶段施工的其他6条线路,依托项目的重大建设意义,项目施工风采被央视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宣传。视频中,大风吹卷着现场道旗,项目职工的嘴唇因长期暴露在风沙缺水的环境中被吹得龟裂,光彩舞台背后,写满的是默默付出的艰辛。 昌吉雀仁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是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基地的配套送出工程,同时也承载着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美好的用电期盼。 和田:“带电禁区”上演“刀尖之舞”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陲,终日与黄沙相伴,新疆和田220千伏输电线路项目正热火朝天地施工着。随着施工进度的提速,750千伏变电站HGIS设备的不停电站外平移施工已迫在眉睫,这项被称为“带电禁区”上演“刀尖之舞”的施工操作,项目全体职工正在挑战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施工需在不进行陪停的情况下,在两条通电220千伏出线间隔中,扩建1回220千伏出线间隔,将长7.5米、宽2.85米、高3.2米,重达12吨的HGIS设备从站墙外平移至站内。一面是电网严令禁止停电的刚性要求,一面是毫厘误差便可能引发放电的风险,一场关乎时间与空间的博弈悄然拉开帷幕。 面对这项“不可能”的任务,项目经理李忠一行人也曾彷徨过、动摇过,因为恶劣的天气、限死的工期、没有的先例等不利因素都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箭在弦上,放手去干!”李忠以身作则鼓舞项目职工,专心致志投入施工方案编写工作中。项目部组织召开协调、安全、评审等会议共10余次,商讨施工细节,对施工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预判并制定解决办法。 施工首先在扩建间隔南侧围墙外设置HGIS安装平台与组装基座。平台与设备基础经地面清理加固后,利用14台12吨级坦克搬运车和两台卷扬机以≤6m/h速度进行匀速平推,设备前后腿安装冲撞记录仪全程监测稳定性。就位后采用12台5吨千斤顶顶升设备并抽离坦克车,通过垫入1cm木方逐层调整至基础精确就位。经过焊接加固、常规试验、重复试验等安全性操作后,设备顺利就位。 施工过程中,小到吊车站位、车辆进场顺序,大到吊装平台尺寸形式、平移方法,李忠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到方案合理,工作有序,衔接顺畅。他不由自主感慨道:“从业10多年以来首次遇到的这类情况,真是个挑战。” 秋季施工高峰期,施工现场刮起了猛烈的沙尘暴,狂风卷着塔克拉玛干的黄沙倾泻而下,天地昏黄如夜。戈壁滩上,刚组立的铁塔在风沙中震颤,导线发出尖锐的嘶吼,沙砾击打铁塔的声音淹没了角磨机轰鸣,工人们裹紧面罩躬身作业,吊车警示灯在混沌中忽明忽暗。 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躲进车里,感叹着李忠的未雨绸缪:“多亏李经理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没想到这次的沙尘暴这么大。” 早在前一天下午,李忠便依托气象监测系统提前预判了沙尘强度,并启动了应急预案,暂停了高空作业,地面组塔人员按安全路线撤至加固板房,同时调集挖掘机对设备基坑临时回填,避免流沙掩埋。在狂沙与钢铁的对抗中,李忠的科学预案与精准调度成为破局关键——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让工程在极端环境下“逆风前行”。 付出总会有回报,李忠一行人用勤劳创造了奇迹,用智慧把蓝图变为实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12月28日,项目一次送电成功,标志着华润新能源和田4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在25年运营期内,年均可为和田地区输送清洁电能7.64亿千瓦时,总输送电量超过190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2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9.4万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持。 库尔勒:无人区崛起电力绿洲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戈壁滩上,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砂砾拍打着光伏板,中泰新能源库尔勒光伏及送出项目经理曹守元站在沙丘顶端,望着绵延数公里的草方格防护带在风沙中岿然不动,项目历时18个月,现已具备送电条件。这个“平地起高楼”的沙漠光伏工程,终于将要化作现实。 初到项目,目之所及只有连绵的沙丘与稀疏的骆驼刺,没有水源、没有电网、没有通信基站,连最基本的施工坐标都要依靠GPS反复校准。曹守元将“党员突击队”的旗帜深深插进无人区的流沙里,作为扎根一线的先锋党员,他始终以“我先上”的姿态冲锋在前,在项目启动会上立下誓言:“党旗所指,就是我们冲锋的方向!” “当时运水车陷在流沙里,大家用铁锹挖了5小时才脱困。”曹守元在工程日志里记下这个细节。 面对极端环境,他摸索着“沙漠生存法则”,工程建设之初用模块化集装箱搭建可移动营地为项目职工和施工人员提供了“出门即施工”的便利条件。积极协调供电公司为项目部协调配备供电线路,摆脱了过度依赖发电机的困境和高造价成本。针对通信问题,曹守元带领突击队,从10公里外的网络基站沿着沙漠铺设光纤直通项目部,提前18天打通“信息生命线”,首次连上4G信号时,工人手机里传出家人的视频问候声成为戈壁最暖心的声音。 在夏季正午地表40℃的炙烤下,项目团队调整作业时序,早上6点开展光伏支架吊装,深夜10点开展设备基础浇筑;冬季进行“暖棚养护法”,用双层防风篷布搭建临时工棚,辅以暖风机维持浇筑基础温度。库尔勒特有的盐渍土地,常规混凝土结构在3个月内就会出现酥化剥落。项目团队从敦煌光伏电站的盐碱地治理经验中获得启发,采用高抗硫酸盐水泥建设光伏支架基础,28天抗压强度达52.4MPa,满足强度要求和设计要求。在线路基础施工中,他们采用涂刷“沥青漆”的防护方法,使杆塔基础的腐蚀速率降低80%。 “我们要建的不是能源孤岛,而是生态绿洲。”在项目策划阶段,曹守元就将防风固沙纳入整体设计。团队在电站外围铺设草方格,32万平方米的草方格如同金色棋盘锁住黄沙,实现“蓝板发电、绿网固沙”的美妙景观。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风速降低63%,沙尘沉降量减少60%。 曹守元在项目部和同事们闲聊道:“等并网退场了,咱们每个人在升压站前种下两棵胡杨树,让他们代替我们守护这片土地。” 傍晚时分,当飞机掠过天山时,舷窗下的新疆大地已被星罗棋布的输电网点亮,三条“光明动脉”如同贯穿大漠的银色琴弦,在丝绸之路上奏响新时代的绿电长歌。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