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无人机“放飞”智慧化运维新未来
来源:河南工程公司 作者:徐光环 张晨 时间:2025-08-26 字体:[ ] 分享:

“环境符合自主飞行标准,无人机自检合格,航迹已导入。”

当一切准备就绪,500千伏花祥Ⅰ线的运维人员熟练地操控无人机升上空中,开始了又一轮精细化巡检作业。

会认路、能建模、懂算法的自主巡检

借助无人机搭载的自主巡检系统和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激光雷达等设备,运维人员可以轻松捕捉到运行线路及设备存在的细微缺陷、温度异常和潜在隐患,而无需用双脚丈量路途中的山岭河流,或者冒着风险攀爬杆塔、开展高空作业。

由激光雷达获取的高精度点云数据构建而成的线路三维模型,能直观展示线路走廊环境,协助运维人员提前解决树木生长、建筑物临近等威胁线路安全的问题。

当巡检任务完成后,后台的先进算法还会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剖析,自动生成详尽的缺陷报告,清晰标注缺陷的具体位置及严重程度——缺陷检出率高达98%,巡检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6倍以上!

像这样会认路、能建模、懂算法的无人机并非某条线路独有的“金牌辅助”,而是已经成为河南工程公司超高压线路运维团队负责的豫东17条500千伏线路运维的标配手段。

飞得快、眼神好、无损伤的智慧化运维

在国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风电场、光伏站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无人机智慧化运维技术也随之延伸至这些新兴领域。

广州清远风电场,32台风机广泛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传统人工巡检需要工作人员驾驶车辆逐台检查,叶片、机舱等高空部件检查还得借助登高设备,单台风机耗时约2小时,且存在安全风险。而引入无人机后,配备高清相机、红外测温模块及激光雷达的无人机,能够自主沿风机叶片巡航,精确捕捉叶片上的裂纹、油污及雷击痕迹,并实时监控发电机、齿轮箱等核心部件的温度状况,同时对风电场的集电线路进行巡检,保障电力传输的畅通无阻。

鹿邑昱阳光伏电站,400余亩光伏板阵列,人工巡检耗时费力,还易因踩踏造成光伏板损坏。如今,配备了机巢系统、搭载热成像相机和AI识别算法的大疆无人机(M30T RTK机场版)成为巡检主力,它仅需8小时即可完成全场光伏板的细致巡检,并凭借热斑检测技术精确锁定存在隐裂、阴影遮挡或接线不良等问题的光伏板。2025年夏,该电站通过无人机巡检先后发现12块存在热斑隐患的光伏板,及时更换后有效避免了火灾风险。

低风险、零死角、更高效的线路验收

传统新建线路验收高度依赖望远镜和人工攀爬,作业强度大、风险高,且存在视觉盲区。无人机技术的引入,如同一剂“无痛良药”,轻松化解了上述难题,通过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实现了杆塔的全面无死角验收,显著提高了验收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昌吉桃源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包含54基杆塔,覆盖线路近20公里。借助搭载高清摄像机与RTK定位系统无人机,验收人员精准定位了螺栓穿向不当、金具松动、销子未开口等问题,为工程的“零缺陷”投运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视化、能模拟、会决策的数字孪生变电站

从超高压线路自主巡检,到新能源场站精准监测,再到新建线路“零死角”验收,无人机智慧化运维技术凭借其灵活高效、精准智能的优势,持续推动着电力运维领域达成更全面的状态感知、更智能的决策分析以及更高效的运维协同,为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现代电力系统运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耳字壕变电站——内蒙古自治区首座500千伏数字孪生智能化变电站,则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又进一步。通过构建一个与实体变电站完全一致的数字模型,精准模拟变电站的真实运行环境和设备实时状态,一举实现了变电站的可视化展示、智能化操作、智慧化巡检等运维功能,成为智能化变电站的新标杆。

从简单的实时图像反馈到三维建模、数据分析,再到数字孪生、智慧决策,从线路自主巡检到清洁能源场站运维,再到新建线路验收——十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与AI算法、5G传输、北斗定位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河南工程公司超高压线路运维团队不断拓展着智慧化运维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安全生产、降本增效、社会民生效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

运维人员放飞自主巡检无人机

500千伏花祥II线-线路走廊三维建模

鹿邑昱阳光伏电站-智慧化运维实景画面

耳字壕变电站-数字孪生智慧大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