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高山之巅的“守风人”
来源:电建新能源公司 作者:向楚婷 时间:2025-04-11 字体:[ ] 分享:

沿着云岭的电力走廊向东南蜿蜒,在红河以北划出的滇东高原区,一座座白色风车擎天而立,镶嵌在苍翠山脊间,转动的呼啸隐入泸西县三塘乡的群山腹地,这里是电建新能源公司云南李子箐风电场。

杨菲是云南泸西李子箐风电场的安全专员,如今是她担任此岗位的第四年,也是她自2016年投身电力事业以来,驻守在李子箐的第2932天。

八载寒暑交替间,她伴着风机的日夜旋转,在高山之巅绘就了一幅无悔的守望画卷。

每逢傍晚,李子箐风车成林的山坡上总会立着个单薄身影,她望着雾蒙蒙的远方,山脚下城镇的灯火正次第亮起:“你看,这些大风车能把风儿变成电能,到了晚上还能给山下撒一片星子,多美的事儿!”杨菲身为泸西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骨子里就带着建设家乡的执念,毕业证书还没捂热,她就主动请缨驻守李子箐风电场,“守好风机,乡亲们都能用上实惠电,这是造福大家的事情”。

这里海拔2200多米,冬季寒风刺骨,夏季烈日灼人。

“但我本身就是这里的人嘛,也挺适应的”她对什么事情都是笑呵呵的。提到初到电站的两年,作为运行值班人员,她经历了辛苦的“三班倒”的考验:中班从下午坚守到午夜,夜班从午夜坚守至清晨,能轮上早班是顶开心的事,经过十多天的轮班,方能“攒”出一周假期。作为当时班组里唯一的女性,她曾蜷缩在值班室听着风啸度过长夜,也曾用冻僵的手指敲下一行行数据。“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只是当时班里只我一个女生,有时候会觉得有些孤独”,虽然身处家乡,却也不能常回家看看,这仿佛是电厂人的常态,她也不觉得苦,山风转换成的微光暖入心田,这正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2019年冬夜的一次抢修成为她职业生涯的深刻烙印。由于升压站停电检修,又赶上外引10kV电源突发故障,整个风电场陷入黑暗,长时间的断电可能造成全场设备瘫痪。作为运行值班员,她和同事一起死死盯住每个操作环节,在应急发电机轰鸣声中彻夜坚守,“那时候不是不怕,只是想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就又有了力量”。

与风共舞的岁月,她先后在运行维护、合同采购、财务等多个岗位上贡献力量,“哪里需要就哪里顶上”,电厂里的工作除了攀爬电机维修外,她基本都尝试过,从执行倒闸操作到组织文艺活动,从筹备工会慰问到筹备应急演练,她就这样一步步成长为同事口中的多面手。

2022年,随着电建集团资产重组的推进,她转而投身于安全领域。面对岗位更迭和新旧交接的复杂局面,她在接手初期可谓是摸索前行,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那时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怕哪里出了差漏”,她白天追着老师傅记录工作要点,电话问询各种事宜,深夜对照《电力安全规程》逐条啃读,两个月写下厚厚的工作笔记。

安全监护要负责监护大部件更换,像风机叶片、齿轮箱这些大家伙,动辄三十吨起步,吊车进场作业时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三伏天晒得安全帽发烫,还能找地方躲避;数九寒冬站在百米高的风机底下,直面寒风刺骨,“有时候感觉人都冻傻了”她笑笑,但这还不是最磨人的,最要紧的是得眼观八路,时刻绷着弦,既要盯吊车支腿压没压实,又要紧盯风速仪,还要防着哪个愣头青闯警戒线。老师傅说过,干这行就得把心提到嗓子眼——毕竟吊钩上挂着的不仅是铁家伙,更是人命关天的事。

如今已是在安全岗位的第四个年头,她参与完成多项预防性试验工作和大部件吊装,加大设备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在前辈建立起安全监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理念深深植根于电厂团队之中。

“风电场像座孤岛,但有人就有了烟火味”,现在,杨菲还负责李子箐风电场的党建和工会系列活动。她组织特别的主题党日,带着党员在风机下重温入党誓词;她将党课搬进检修现场,在巡线时忆长征故事、讲红旗渠精神,组织大家一起丰富企业文化墙,将建成“五心电厂”的使命牢记心中。每逢节日,她总会召集大家聚在一起,组织唱歌、徒步、包饺子等活动,热热闹闹地过节;与此同时,根据大家需求精心准备的慰问礼品总是一个不少地送到每个人的办公桌上,“大家伙聚在一起,我们就是彼此的家人”她这样说。

每次活动的策划和用品采办总少不了她的身影,除此之外,她了解每个电厂人员的情况,为困难职工送去温暖和关怀。她有时作为“倾听师”,聆听大家的烦忧并给出解决意见;有时又化身为“调解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抽丝剥茧化解矛盾。她的办公桌抽屉像座“百宝箱”:除了基础的常备药品和各种应急物资,中秋活动写下待明年开启的寄语仍封存在角落,暴雨天还能翻出红糖给值班成员煮姜汤……

在电建新能源公司的发展征程中上,杨菲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她们如同散落在山河里的星光,共同聚力连成绿色能源电力发展的银河,在高山之巅,在江川湖泊乃至金沙瀚海,用青春年轮编织着中国电力建设的脉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