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向质而行 向新而兴:成都院聚焦“三新”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时间:2025-04-08 字体:[ ] 分享:

在川西高原,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如蓝色海洋般铺展,与两河口水电站构成“日月同辉”的能源奇观;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大角山滨海公园和惠州金山新城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客厅;在数字孪生世界,全球可再生能源数字化系统让千里之外的能量尽收眼底……

这些打破行业想象的创新实践,都指向同一实施主体——中国电建成都院。成都院是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勘测设计“国家队”、能源事业“排头兵”,始建于1950年中央燃料部西南水力发电工程处。在新时代浪潮中主动谋变,创造性提出“服务国家战略展现新作为、赋能传统产业打造新优势、布局战新业务开辟新赛道”的“三新”发展目标。从川渝藏到长三角、南海之滨,从传统水电到战新产业,成都院的转型轨迹蕴含着怎样的发展密码?其战略选择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逻辑?

历史逻辑:江河作证的精神传承

成都院75年发展,始终坚守一条主线,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上级部署要求到哪里,改革发展就聚焦到哪里,并以此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翻开成都院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新中国水电建设的奋进史。1950年,第一代建设者身背经纬仪、手执地质锤,在百废待兴中扎根龙溪河,艰苦卓绝取得新中国水电建设第一批成果,拉开了我国水电梯级开发的序幕。累计完成的水力资源普查(复查)任务,占全国水能资源54.4%;规划水利水电工程350座,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39%。成都院人以山为骨、以水为脉,在塑造大国重器的同时,也赓续起红色大院的精神谱系。

从狮子滩昂然起步到龚嘴书写创新传奇,在二滩建设中首创“二滩模式”、践行国际工程管理,在溪洛渡、锦屏工程实现300米级拱坝智能化建设突破,成都院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每个历史阶段都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每次技术突破都引领行业进步。这种融入血脉的报国情怀和创新基因,在新时代升华为“三新”目标历史自觉。

雅砻江流域开发最具说服力。从二滩水电站的“试验田”,到两河口混蓄的“新标杆”,再到如今水风光储一体化开发,成都院用70多年时间在同一条江河上,演绎了从单一水电开发到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迭代升级,这正是“三新”目标的历史注脚。

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新”目标的顶层设计,本质上是新发展理念在企业的具象化呈现。“我们理解的‘三新’,就是要在服务‘双碳’目标中体现央企担当,在数字革命中重塑竞争优势,在能源革命中培育增长极。”这是成都院人最朴素的思想。

这种理论自觉体现在三个维度。

——坚持系统观念,将企业战略嵌入国家发展大局,传统水电、新能源、城市基础建设等业务板块形成有机整体,规划、投资、建设、运维构成一体化产业链。

——突出创新驱动,建立了横向覆盖“水能城数”业务领域,纵向涵盖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巩固传统水电主业“领跑”地位,加快工程与数智技术的融合,推动数字孪生、智能建造应用,近五年研发投入强度超4%。

——把握开放共赢,成立4个院士(大师)工作站,联合华为、清华大学、成都机器人中心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

在川藏交界处的叶巴滩水电站,这种理论逻辑转化为实践范式。项目构建“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融合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环境监测全覆盖,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镌刻在金沙江畔。

实践逻辑: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战略转型从来不是浪漫的诗篇,难免会引起“阵痛”。成都院的“三新”实践,展现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路径。

在赋能传统产业方面,持续做强做优传统水电及抽蓄业务,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业务,持续提升“能源电力”数智化创新能力。自主研发BIM协同平台实现全专业三维协同设计;智慧工地系统让工程浇筑质量可追溯可调控;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四预”功能,在小浪底防洪保供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数字化变革,让传统勘测设计业务焕发新生机。

布局战新业务更显战略魄力,纵深培育新产业新市场,重塑技术攻关组织体系,重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都院加速布局一系列抽蓄项目,积淀出高寒高海拔抽蓄影响力;在氢能领域,不仅完成曹妃甸电厂绿电制氢项目,还签署首个海外氢能项目技术服务;环保业务方面,不断拓展土壤修复、城市矿山、深地空间、流域治理等新兴领域。

“三新”的深层动力,源于对生存发展规律的清醒认知。危机意识催生系列变革——组织架构上,新设战新产业研究院,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孵化任务;成立智建数联公司,聚焦工程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等领域,开展技术整合与成果转化。人才结构上,新能源、数字化人才占比逐年攀升,高精尖人才队伍不断涌现。激励机制方面,实施“揭榜挂帅”“156人才计划”等政策。仅在2024年,超深埋TBM隧洞地质信息透明化关键技术、工程智能建造平台、工程地质数字一体化系统等一系列技术成果经院士专家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只有创新包容的文化,才能让企业始终保有年轻态。

改革成效正在显现。近两年企业合同、营业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形成了“传统业务保稳定、新兴业务促增长、未来业务储动能”的良性格局,在2024年ENR设计企业排名中跃升至8位,创历史新高。

内生逻辑:基业长青的战略自觉

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三个转变”——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单一领域向系统集成转变,这正是“三新”目标最关键指向,只有将国家所需、行业所趋、企业所能有机结合,才能走出战略转型的特色之路。

站在新起点,成都院目光更远,步子更实。坚持“稳定一头、放开一片”深改方向。在“稳”上聚焦优势和核心主业,做到市场扎篱笆、业务提能力、资源强配置、管理增效率、服务优体验。在“放”上聚焦布局产业,放开创新限制、放宽市场拓展、放手赋能团队、放松低效管理,做到“一企一策”激发活力。坚持推进“加减乘除”组合式举措走深走实,在扩大企业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做加法,在低效流程冗余资源上做减法,在战新产业与科技创新上做乘法,在风险控制上做除法。坚持培育创新文化、探索精神,并深植人心成为公司新的生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树立干事创业的正气。

新的势能正在形成。西藏色尼区多能互补基地地热发电工程,将是世界海拔最高、国内单机容量最大、首个发电设备国产化的地热电站;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川藏多个重大能源地基加速推进,众多代表性工程逐渐成型,西非、中亚、欧洲等能源和基础建设市场不断深入。

沿着“三新”目标指引的方向,成都院正以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行业技术引领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先行者、支撑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以内涵式发展引领质量效益提升的科技型领军企业的新愿景,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深度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征程上破浪前行。

大江奔流,惟弄潮儿勇立涛头;青山巍峨,须攀登者敢辟新径。成都院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从江河走向城市,从国内奔赴海外,在时代变革中焕发新生,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大水电项目狮子滩电站

20世纪中国最大水电站二滩工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