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望天田”蝶变高产良田
——江西水电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高标准农田项目履约剪影
来源:江西水电 作者:叶联华 摄影:熊广胜 时间:2025-04-24 字体:[ ] 分享:

近年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4月,江西水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力,承建科尔沁右翼前旗高标准农田EPC项目,在阿力得尔苏木、归流河镇共13个嘎查(村),分8个项目地块建设100000亩高标准农田,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良田 夯实农业“耕”基

走进科尔沁右翼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永安村,项目现场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田成方、渠成网,涝能排、旱能浇……俯瞰科尔沁草原,成片新耕的泥土,似乎在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仅永安地块就要新建高标准农田2.52万亩,预制砼井房、打机井及安装首部设施200座(套),敷设水管166.6千米、田间道路修筑54.13千米、架设电力线路81.5千米及安装380伏变压器77台……”

项目部经理介绍,工程严格实行“策划先行、技术先行,分级管控”制度,将项目划分为八个片区,自2024年4月上旬开工建设以来,13个嘎查(村)各个作业面按照既定工序同步展开作业,不到90天就完成758座(套)预制砼井房、机井及首部设施的建设,为100000亩农田的供排水打下坚实基础。这次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供了科学化耕作的条件,还能有效降低当地村民的种植成本。特别是在建设期,丝毫没有影响到当年的耕种,还帮助村民在播种初期解决了以往的缺水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关乎群众。建设过程中,为确保不影响村民当年的收成,项目部特地错开农作物播种、生长、收割周期,有序侧重推进机耕道路、电力线路等不影响耕种的工程建设。项目部充分利用耕地农闲施工黄金期,调集挖掘机、压路机、起重机及施工车辆170余台(辆)、作业人员310余人,突击推进整个项目建设。

施工高峰期,田间地头到处呈现繁忙景象。一台台挖掘机、运输车、推土机往来穿梭在田间轰鸣,作业人员不惧寒风与黄沙,相互间紧密配合,抢抓工期加速推进工程建设,以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惠民,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增产、增效、增收良性互动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夯实当地农业“耕”基。

兴科技 传统迈向“现代化”

阿力得尔苏木、归流河镇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东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浅山丘陵起伏的地貌特征。因此,留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节约地下水,作为高标准农田的“命脉”,水利工程在改造过程中尤为重要。

“整个项目建设敷设地埋输水管道总长787.5千米、给水用聚乙烯管779.1千米、水工建筑物130座……10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全部采取高效节水、先进的滴灌技术进行建设。”项目总工介绍,工程创新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将易溶于水并适于根施的肥料、农药等在施肥罐内充分溶解,通过滴灌系统输送到农作物根部便于吸收,充分发挥肥效同时减少肥料浪费,确保达到节水、节省人力等功效。

项目建设涵盖土壤改良、农田输配电、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共建设蓄水池8座,每座容纳水1000立方米,装备水泵、离心泵、便携式自吸泵1059个,敷设滴灌带5640.8千米、PE软管652千米,各个地块均采取现代化改造、衬砌渠道、新建量测水设施。田间水网、节水设施和配套机井如遍布田野的“毛细血管”,构建起完整的现代滴灌系统,推动农业从传统漫灌向科学系统治水转型升级。

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阿力得尔苏木、归流河镇8个地块项目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奋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确保实现农田设施标准高、产出能力高、科技应用率高、生态标准高、管理水平高。并当年实现丰收目标,乡间沃野到处绿意正浓,一排排玉米生机勃勃,粗壮的“腰杆”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2024年12月30日,项目在进入冬休期前,完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耕地变平整了、产量提高了、耕种效率提升了,13个村庄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提高了当地现代农业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增收 “粮田”蝶变高产田

“目前,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现场正在为春耕灌溉前作首部设施、水电双计控制器安装调试,以及铅丝石笼谷坊、岸坡护砌、沟头防护及水工建筑物消缺工作……”2025年4月22日,连线项目现场时,生产经理告诉笔者,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田、土、路、林、井、电、渠、管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大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树木沟村为例,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57万亩,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第一茬收割的大数据测算,微灌亩均年省工2个工日,每个工日按100元计,则省工效益为314万元左右……”项目设计人员介绍,项目实施后,先进的灌溉模式、耕作技术、良种推广等可以减轻灌水的劳动强度和时间,节省大量劳动力,提高灌溉效率。

据了解,树木沟村经济以半牧半农,农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耕作难度大,玉米每亩综合产量约480公斤,项目建成后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农业科技措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亩均粮食产量提升至600公斤左右。仅增产增收、节省大量劳力这两项,该村年增效益就十分可观。

“建设过程中了解到,有的村民家有100余亩地,原来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每年每亩地有几百元的收入,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每亩地流转费用多了不少……”项目施工员告诉笔者,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升级”后身价也跟着涨,村民返聘在农田务农一年有一定的收入,里里外外家庭收入增长不少。

眼下,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高标准农田EPC项目到处是阡陌纵横,准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第二茬播种,越来越多的“望天田”蝶变成为适宜耕作、旱涝保收的现代化高产田,有效解决了坡耕地水源条件差、灌溉难等诸多问题,实现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的双提升,项目建设的实践印证了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智慧。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