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夏日的陕北高原,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掠过吴起县的层峦叠嶂,一扇扇风机叶片在山巅展开,与猎猎长风撞出清脆的共鸣。 这里是西北院吴起街道办一期100兆瓦风电项目。作为西北院首个“混塔”类风电项目、“西北山地第一高”风力发电项目,它像一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里程碑,一股刻着“敢为人先”的闯劲,一片写着“精益求精”的匠心,为区域新能源发展注入奔涌的动能,更在西北院75载征程上,印下了一枚带着山风与星光的绿色勋章。 攻坚克难:在山巅书写“西北院答卷” 吴起风电工程的建设之路,是一场与自然较量的硬仗。项目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峦间,层层山峦为设备进场筑起了道道天然屏障。几十吨的单件设备要翻越曲折的盘山路,运输车队常常是凌晨出发,借着熹微晨光小心翼翼地“挪”过险峻路段。寒冬时节,山巅寒风刺骨,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钢管上凝结的冰棱足有半尺长,工人们即使戴着厚棉手套,手指仍被冻得僵硬发麻。 面对一个个“硬骨头”,项目团队直面挑战迎难而上。针对设备运输难题,他们提前三个月实地踏勘,联合设计部门优化运输方案,采用“分段运输+现场组拼”模式,在狭窄山道上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为解决风机基础分层浇筑产生施工缝的难题,技术人员创新采用“风机基础一次性浇筑成型工艺”,并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动态调整浇筑时间,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质量达标。 科学管理是高效推进的关键。项目团队以“计划倒排、责任到人”的机制推进建设,将110千伏升压站建设实行“每日碰头、每周调度”制度。从基础施工到设备调试,全体人员挂图作战,最终创造了105天全面建成升压站的“电建速度”,为全容量并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让红旗飘扬在建设一线 在吴起风电项目的建设现场,党旗始终高高飘扬。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能。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依托项目党支部,创新开展“党员安全示范岗”“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突击队”创建活动,党员带头签订《“党员身边无违章”承诺书》,通过“我为安全做一事、我为安全献一策”等特色活动,让党员在安全生产中亮身份、作表率。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在设备吊装、高空作业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科技创新是提质增效的引擎。项目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科技+安全”模式,按照工程建设“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管理要求,提出智慧化工地建设标准,通过运用智能驾驶舱、无人机巡检、电子围栏、安全帽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工地,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成立QC创新小组和创优突击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形成6项省部级QC成果、4项公司级工法,9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表专业论文5篇。经项目部开发运用的《风电数智化监测能源运维管控平台》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项目攻坚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总是冲锋在前——他们顶着刺骨寒风坚守在施工一线,连续奋战确保全容量并网;他们深夜伏案优化方案,为技术创新殚精竭虑。正是这种“头雁”效应,带动全体建设者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让党旗在新能源建设的最前沿猎猎作响。 绿色赋能:从工程建设到生态共赢 作为清洁能源工程,吴起风电项目的“绿色基因”贯穿建设全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秉持“最小干预、最大恢复”的理念,精心规划每一寸土地的利用。临时便道被压缩至最短距离,施工区域采取“分区作业、逐片恢复”的方式,确保对自然环境的扰动降到最低。及时补种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树种,让银白色的风机与苍翠的山林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绿色能源与自然生态共生的画卷。 这份对绿色的执着,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项目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2.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6.6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22万吨,为区域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工程建设期间带动当地砂石、运输等产业发展,为周边群众创造300余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建设一个项目、改善一片生态、惠及一方百姓”的共赢目标。 从设备进场到全容量并网发电,吴起风电项目的建设历程,不仅展现了西北院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实力,更彰显了企业践行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未来,这片山巅的风将继续推动洁白的叶片旋转,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不竭的绿色电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希望与生机。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