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一带一路故事】风车转动友谊:中哈青年共赴绿色能源之约
来源:电建海投公司 作者:徐霄鹏 摄影:徐霄鹏 时间:2025-07-28 字体:[ ] 分享:

在七月的哈萨克斯坦天山脚下,骄阳似火,在中国电建投资建设并运营的谢列克一期60MW风电项目现场,24台风机缓缓转动,为当地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能源。今天,谢列克项目迎来了一批神秘的客人。

天山脚下的特殊访客

这些神秘的客人是来自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的15人远征队。经过十几天的骑行,他们的皮肤都变得黝黑。谈起这段经历,骑行队的队长、2022级经济学院的范心语自豪地说:“为了响应中哈两国领导人关于‘2025 中哈旅游年’的倡议,深化两国人文交流,拓宽青年交流机制,我们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出发,骑行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并在途中进行实践考察。我们远远就能看到矗立在天山脚下的中国电建谢列克项目的风机,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参加这次骑行实践的团队成员经过严格筛选,来自北京大学人文、社科、医学、理工等各个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骑行和对外交流经验,还对哈萨克斯坦充满热情和向往。

“风电机组的叶片有多长多重?”“每年为当地提供多少清洁电能?”“风速过快会对风电机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在风电项目中控室,北大学子们饶有兴趣地向项目运维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来自北大2024级元培学院的哈萨克斯坦本科生阿布(Konakbay Abilkaiyr)也是骑行团的一员,他兴奋地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中国企业在自己祖国投资运营的风力发电项目,感到非常震撼,衷心感谢中国企业和建设者们将绿色能源技术带到哈萨克斯坦。

车轮丈量的友谊之路在此刻延伸,跨越国界的深度对话,让青年的目光与绿色能源的脉搏同频共振。

跨越国界的燕园纽带

谢列克项目的本地员工夏涛(Shaitau)听说是北京大学的骑行队来参观,显得格外激动,因为他的女儿现在正在北京大学攻读科技计算机系专业,今年已经是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

“北京现在热不热?大学食堂吃的好不好?”夏涛用并不熟练的汉语,高兴地同北大学子们热烈交流,让平时严肃安静的发电场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后,加入中国电建这样的大企业,为中哈两国兄弟般的友谊做出贡献。”夏涛拉着同学们的手,高兴地说。虽相隔千山万水,但这份浓浓的燕园情谊,让中哈友谊之花在谢列克项目上灿烂绽放。

个人的牵挂与时代的使命交织,让谢列克项目成为中哈合作的温暖注脚,丝路合作共赢的力量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新能源合作的中流砥柱

“谢列克一期风电项目是中国电建在中亚地区参与投资的首个新能源项目,被列入‘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总装机60兆瓦,年发电量约2.28亿千瓦时,为缓解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起到良好疏解作用……”项目公司生产经营部经理李早兴向北大的同学们介绍了项目的情况。

在了解到项目建设期间恰逢疫情,来自中国电建的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想方设法确保了项目的最终交付,同学们感叹道,都说饮水思源,现在在这现代化的风电中控室里,能深切地感到每一度电都来之不易。

作为中哈新能源合作的标杆项目,谢列克项目的运营团队始终坚持精益化运营理念,把“用好每一阵风、发好每一度电”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把团结、友善、合作的谢列克故事讲给这里的每一个人。

当人文的温度遇见合作的深度,谢列克项目正书写着中哈新能源合作的新篇章,让绿色发展的共识在共建共享中愈发坚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