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细“治”入微护清流
来源:水电五局 作者:段晨阳 时间:2025-04-16 字体:[ ] 分享: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广州,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自古便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珠江穿城而过,无数河涌如毛细血管般滋养着这片土地,承载着市井烟火与文化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染随之而来,黑臭河涌治理成为广州面临的一大挑战。2018年,当水电五局建设者踏入黄埔区深涌流域时,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河道淤积、水体黑臭、管网老化等难题,更是一道关乎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交织的时代命题。

历时六载春秋,这支治水铁军化身“治水医者”,在黑臭河涌流域的治理战线上,执生态“银针”,以六年为疗程,找“病源”、开“药方”,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融入现代工程肌理,将“文明工程”的理念厚植每一寸土地。

把脉:布画管网“经络图”

河涌治理,首在溯源。地下雨污管网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其摸排过程恰似医者寻脉问诊,容不得丝毫疏漏。施工区域内,部分民居与厂区的地下管线如蛛网交错,稍有不慎便可能牵动全局,十分考验建设者抽丝剥茧的智慧与匠心。

面对进场初期的复杂局面,项目团队与多方协同联动,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对地下管网进行地毯式勘查。晨曦掀开井盖,暮色里推演管线脉络,月余鏖战最终绘制出管网“经络图”。

“水质检测数据还是不达标,说明我们对旧管网的了解还是不够,党员干部带队出去排查,务必撬开每一个井盖、核查每一座房屋,务必把乱排、散排的点位摸透,务必把水质检测数值给降下去。这不是简单的管网改造,我们是要给片区重建毛细血管!”项目经理赵俊拄着撬棍站在井口,他的动员讲话掷地有声,“三个务必”如同淬火的钢钉,将目标楔进每个人的骨缝里。

在广州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赵俊带领着一群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区域内仔细排查每一段管网、每一根管线,研究其走向、布局,根据摸排到的数据绘制图纸。热浪将空气蒸腾出流动的波纹,从沙步商业街蒸腾的沥青路面到广电一局斑驳的围墙,每个井盖旁都晃动着躬身探查的身影。正午的骄阳在安全帽檐烙下分明的明暗线,深夜的探照灯又将脊背的汗渍照得透亮……经过不懈努力,一项项准确的数据在灼热中逐渐结晶,最终彻底摸清了片区内“经脉”所在的确切位置。

用脚步丈量街巷,用匠心雕琢细节,项目团队倾尽全力绘制出精准图纸,把对水质检测数值的追求凝聚成攻坚力量。他们的付出不仅赢得业主赞誉,更铺就了后续工程的“水脉通途”。

问诊:文明施工“开良方”

望闻问切,乃开良方。施工建设期间,项目部始终贯彻安全文明施工要求,在施工区周边设置敏感监测点,实时监测施工区的扬尘、噪声、水质等,坚持绿色施工、文明装运,对淤泥、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文明底色。面对点多面广的施工情况,项目部采用移动太阳能视频监控及手机网络视频配合管理,随时掌握各分散点安全动态。以“责任到人”织密防护网,大力排查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筑牢工程建设安全防线。

五局治水人精雕细琢每一道工序,以全流程质量巡检为线索,穿引工序交接脉络,通过周期性质量安全会诊,为项目发展“问诊开方”。他们用30余份施工方案、技术交底40余次的智慧凝聚,8千余份质检资料夯实的质量根基,78份安全制度预案筑牢的防控堡垒,诠释着现代化工程管理的深刻内涵:工程建设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于匠心与使命的集体叙事。

“误差超5毫米,就是给洪水留后门!”技术员嘶哑的警告与机械轰鸣共振。在8000份质检资料堆砌的“纸山”间,质量员用红笔勾画的痕迹,恰似医者记录脉案时的凝神。在建设工地上,技术员手持被烈日晒褪色的施工图纸,反复演示着定位卡具的使用,直到每位工友都能在模拟操作中精准复现技术要点。在每一个施工点位,安全员的身影出现得很频繁,在每天2万步以上的巡查路线里,他们总能精确定位安全隐患,那一连串的脚印,刻画着项目建设的安全边界,形成了工地最美的安全脉络。

用精密数据构筑安全质量屏障,以人文温度唤醒建筑生命,让每项工程都成为穿越时光的品质承诺——这或许就是这支“治水医者”开出的令人信服的“良方”。

活络:正本清源“聚合力”

舒经活络,重在担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聚合力、促发展的积极作用,项目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定责任区攻坚克难,在项目属地范围内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传承文化内核,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注入红色动能。

化身城市“守护者”,由项目党员干部带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疫情时期,响应号召、“逆行”冲刺,紧急支援方舱医院建设;遭受暴雨时,帮助社区抢修泵站助排水保供电;施工过程中发现道路空洞,主动快速应急处置;热心教育事业,在炎炎夏日主动为学校修理场地、处理杂草、消除蚊蝇……他们把党旗牢牢插在项目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以匠心工艺延续文化基因,建设期间,对老旧龙船坞的改造,给五局治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年端午节,广州沙步村内的青壮年们会从沙步涌龙船坞起出龙舟,敲锣打鼓,驶向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会。青壮汉子们的号子声中撼动春水,串起了广州各个村落,也串起了广州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龙船坞,这座以龙舟为魂的建筑便成了乡愁的锚点,老旧的它即便龙骨已在岁月中皴裂,却依然倔强地托举着几代人血脉里的流淌的文化传承。“我们这次的目标不是换骨,而是续命。”项目总工抚过朽木上的龙纹,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承诺。三个月的文化寻根,让测绘仪与墨斗线达成和解,项目团队走遍岭南水乡考察学习,用三维建模技术为老船坞“重塑肉身”,最终采用钢结构为骨、木纹漆为皮的工艺进行改造,让百年龙船坞“脱胎不换魂”。当暖黄灯带点亮新坞轮廓,村民梁老伯颤巍巍抚摸仿旧立柱,恍然看见时光倒流:“就连拓印的纹路都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对龙船坞的成功改造,保留了岭南水乡文化传承,既消解了村民对河涌改造“大拆大建”的刻板印象,也拉近了项目团队和当地居民的距离。这种互信关系的建立,为后续河道治理、正本清源凝聚起了群众力量。

六载春秋,黑臭河涌的浊浪终被驯化为清涟。亲水栈道上跃动的不是水花,而是孩童重新拾回的戏水童年;百年龙舟击碎的不仅是浪涛,更是“城市病”的沉重锁链。当第一盏荷花灯顺流而下,73岁的梁老伯在修葺一新的埠头放下第一盏荷花灯——那随波荡漾的,是重生的岭南水乡,更是建设者们以水为墨写就的文明史诗。

珠江依旧浩荡,而五局治水人的故事已化作新的潮信。他们以碧水为琴弦,在这座千年商都的肌理上,继续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乐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