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布达拉宫的金顶,海拔3650米的拉萨河畔已跃动着青春的身影。在他们脚下,拉萨河水裹挟着高原的沙砾奔流;在他们身后,圣城的白墙红檐静静矗立——这幅动与静交织的画面,正是中国电建成都院拉萨水环境治理团队的日常图景。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队伍,肩负着“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与“拉萨河(聂当下游段)河滩生态治理”两大重任。高原的每立方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的60%,紫外线强度超出内地三倍,而他们要在圣城土地上,建设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重点项目,编织“水润城、湖绕城、绿满城”的生态水网,助力实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打造“三个百廊”和“强中心”战略目标。 高原水脉的青春守护 拉萨河床裸露的沙洲在狂风中翻卷黄龙,每年冬春的风沙侵袭让古城饱受困扰。团队提出的“固沙锁源”方案,在数十公里河滩布下生态防线。项目负责人手机里存有晒脱皮的肩部照片:“每天两万步巡查,紫外线穿透了三层防晒。”正是这些年轻足迹,丈量出生态格网与沙生植物的最佳布局。 城区83个子项的治理蓝图,凝结着更为精细的考量,类型涵盖水利、市政、管网、建筑、桥梁、生态等,项目部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和前期条件分析,筛选出19个子项进行推进。当队员们发现某段古河道被民居覆盖,连续三周比对百年水文资料,最终调整管线方案保全历史街区。 “缺氧不缺智慧,”负责人指着布满标记的城区地图,“我们要让活水穿城过,更要守护千年古城的肌理。” 专业精进的治水答卷 摆在团队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拉萨河河滩生态治理工程面对河段防洪不达标、河势多变、局部河道水流冲刷剧烈,洲滩裸露,风沙运动剧烈,以及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绿色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稳河势、减沙源、降风速、弱风蚀、控流沙”的治理思路和方案。多个子项涉及鱼类栖息地延伸保护河段,要求控制新建拦河工程,开展防洪排涝、交通工程等必要的民生涉水工程建设活动。 2022年寒冬,会议室氧气瓶与设计图纸相伴,团队连续奋战27个昼夜。他们创新提出“生态岛链”概念,将关键节点改造为阶梯式过流堰,既保障防洪安全,又为鱼类保留洄游通道。 高原的严酷不止于自然。项目立项和开工紧迫,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寻求专家支持、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解读行业规范,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审批。设计负责人还记得在民航机上修改方案的情形:“舷窗外是连绵雪山,电脑电量显示只剩10%。” 当最后一个批复文件下达时,年轻的工程师们将哈达系上项目部门前的格桑花丛——那是用专业与坚韧浇灌出的花朵。 雪域高原的精神传承 “海拔高境界更高”“缺氧不缺信仰”等标语贴在简易板房的墙上,旁边挂着泛黄的《高原作业手册》。那是老一辈建设者留下的“老西藏精神”传承。如今,新一代建设者用数字化技术为其注入新内涵:通过三维模拟预演三十年河床演变,用卫星遥感监测植被恢复,让高原治水迈入智慧时代。 两载春秋,两千余张图纸在高原落地生花。当布达拉宫倒影首次完整映照在治理后的河道中,当昔日的沙尘区萌发出成片红柳林,当地市民将新生的草场称作“彩虹滩”。项目部里,那面“青年文明号”旗帜映着年轻人晒成高原红的脸庞,见证着他们用青春守护圣城水脉的誓言。 朝阳再次升起,拉萨河面跃动着碎金般的光斑。布达拉宫倒影完整映照在河面,晨练的藏族老人次仁驻足河畔:“河水清了,沙尘少了,彩虹滩的格桑花又回来了。”青年工程师们踏上新一天的巡河路,高原大地在他们脚下发出坚实的回响。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清澈的不仅是流淌千年的河水,更有一代建设者赤诚如初的初心。 当圣城的转经筒伴着水声轻吟,高原的每一道涟漪都在诉说:青春最美的模样,便是将滚烫的理想注入祖国的江河湖海。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