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橙光共舞照漠沙
——云南新平13.5万千瓦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纪实
来源:水电九局 作者:覃亚茹 摄影:赵云龙 时间:2025-10-27 字体:[ ] 分享:

行驶在滇中蜿蜒的山路上,举目眺望,灯笼山的轮廓于云雾之间若隐若现,山丘上的柑橘树与果园内劳作的果农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农耕烟火画卷。

继续向腹地深入,沿途随处可见挂满橙果的柑橘林,金黄的果实与翠绿的枝叶相映,仿佛在诉说“橙满乡土岁稔年”的丰饶与生机,车窗外的光伏板整齐排布,铺展出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独特风景。

滇中漠沙,暖阳如蜜。果园山丘跌宕起伏间,云南省首个“橙光互补”示范项目——云南玉溪新平漠沙13.5万千瓦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现场,一场与光同行的能源攻坚战已圆满收官,水电九局项目建设团队以坚韧为笔,谱奏出“橙光共舞”的生动乐章。

 果园破晓:橙光项目的启航

风从滇中山脊掠过,吹动山丘边缘的柑橘枝叶,也掀开了光伏板下新绿初绽的泥土。

开工之时正是3月,晨露凝在柑橘林枝叶上,一沾裤脚便透着凉意,每天清晨6时,项目团队已背着测绘仪穿行在陡坡深沟之间,在果园内蜿蜒的小道上留下长串脚印。

雾气还没散尽,果园像被裹在一层薄纱里,测绘仪的屏幕在晨光中泛着微光,队员们弯腰拨开带露的柑橘枝叶,脚下的小径窄得仅容半足,每走一步都要借助树藤稳住身形,无人机在低空缓缓盘旋,螺旋桨搅碎晨雾,将果园的轮廓、果树的分布一一摄入镜头,地面上,队员们蹲在柑橘树下,用小铲轻轻拨开表层土,探查根系走向和土壤厚度,笔尖在图纸上快速标注,每一组数据都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也为光伏方阵的精准落地铺就了第一块基石。

暮色漫上山坡时,临时板房的灯光便亮了起来,桌上摊开的不仅是密密麻麻的测绘图纸,还有村民们的意见清单,“板间距能不能再宽些?”“高度会不会影响劳作?”“遮了光,橙子能长好吗?”……队员们围坐一圈,一户一户读,一条一条记,第二天,队员们又化身“宣讲员”,带着融入村民建议的新方案走村入户,把“板上发电、板下种橙”的好处讲成拉家常的话,橘香混着墨香在山间漫开,纸上的线条越来越顺,农户们的眉头渐渐舒展。

据悉,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产生约2.1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万吨、二氧化硫约2133.9吨、氮氧化物约2809.99吨,将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推动当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共生:板下的生命绿洲

项目带来的绿色效益,不仅体现在宏观的能源结构优化上,更扎根于漠沙镇的土地与果园,化作“板上发电、板下种橙”的生态共生图景。

项目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该镇被称为“天然温室”,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年均日照时间长,对于此处的3200亩果园是丰收之地,同时也是光伏发电的理想之地,也正因如此,项目团队采用农林光互补的“灌区+光伏”模式开展建设工作。

光伏板不是简单的盖上去,而是“嵌”进现有生态里的。农林光互补,顾名思义,就是将“农林种植”与“光伏发电”二者巧妙融合,实现“一地双收、一域多赢”的成效,该模式可化解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与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解决山地单一种植橙子效益低的问题,实现土地的立体复用,与此同时,光伏板可减少阳光对果园的直射,不仅能够降低土壤蒸发量、减少灌溉用水损耗,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防范幼苗灼伤,为柑橘种植提供更稳定的生长环境,还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项目团队针对漠沙山丘地形特点与柑橘林保护需求,推行“逐块定标、随坡就势”安装法,特殊地形区域采用柔性支架适配地形起伏,较固定支架发电量提升5%,平缓区域采用离地2.5米的高架设计,既预留农机通行通道,又为果树生长提供充足空间。“看,这才是真正的共生。”项目负责人陈冠初轻轻拨开光伏板下的枝叶,几株刚刚冒头的柑橘幼苗正泛着嫩绿的光泽,这抹生机,既印证了光伏设施对果园微环境的优化适配,更成为光伏能源与农业共生的生动例证。

当光伏板在橙林间闪耀银辉时,不仅将橘色的果园转化为绿色能源宝地,更照亮了电建人以坚韧铺就的“取经路”。

 技术突围:在山间“建”智慧

这片“橙光共舞”的生态绿洲,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电建人凭借技术破解山地施工难题、驯服复杂环境的成果。

“一夏晒透底,秋阳也灼衣。”这句当地俗语,道尽了漠沙镇的高温常态,从春末到初秋,毒辣的太阳总悬在天上,把山丘晒得发烫,连吹过的风都带着热气,在这种持续炙烤的高温天气下,48个方阵正像一把把“遮阳伞”顺着山丘地势稳稳铺开。

在连绵山地施工,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角力。15至35度的山脊向上攀爬,机械难以通行,部分陡坡甚至需抓握树藤方能站稳,山丘如大地隆起的脊背,错落有致横亘于山间,最艰巨的挑战,是在架设光伏板时确保柑橘树根系无损、枝叶未折。为攻克“架板护树”的难题,项目团队反复推敲山地作业方案,最终采用无人机吊装技术——让光伏组件、支架、混凝土等物资悬空稳运,在群峰之间精准把控高度与方向,轻盈掠过柑橘树梢,既破解了山地运输困境,更守护了果园的生态命脉。

在架设好光伏板后,为保证按时发电的目标,做好线路杆塔的维护成为首要工作,以此确保其支撑的输电线路稳定运行,项目团队通过无人机携带红外检测设备,灵活穿梭于杆塔顶部横担与导线之间的狭小空间,精准捕捉杆塔主体是否弯曲、金具连接是否牢固、螺栓是否松动等细节,确保隐患及时清零,待线路杆塔与输电线路调试到位,使各个光伏方阵产生的分散电能汇集起来,再统一输送到项目的升压站,最终接入电网供能,成功解决了山地间光伏电能“分散收集、集中输送”的难题,为项目按时发电筑牢保障。

当电流从升压站接入电网点亮万家,不仅让山地焕发绿色生机,更照亮了电建人用汗水浇灌的“能源路”。

从3月晨露里弯腰测绘的身影,到星夜灯光下修改方案的笔尖,从农户果园间“板上发电、板下种橙”的疑问,到如今光伏板下柑橘幼苗舒展的新叶,每一个脚步都蕴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珍视,当第一缕电流从升压站汇入电网,不仅点亮了远方的万家灯火,更让“山丘结橙果、林间生绿电”的图景,从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橙林间的实景。

如今再望漠沙,金黄的橙果与银灰的光伏板相映,既是自然馈赠的丰饶,也是奋斗书写的答案。而这群“追光人”早已收拾好行囊,带着漠沙的阳光与坚韧,奔赴下一片等待焕发生机的土地,让清洁能源的故事,在更多山川田野间继续生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