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8日,总投资202亿元的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投运。山东省东平县的±800千伏东平换流站是“陇电入鲁”的第一站,800千伏的特高压电来到山东之后,通过这里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山东电建一公司承建工程受端换流站,也是“陇电入鲁”的第一站——±800千伏东平换流站调相机部分。这个承载着山东省能源输送的强大“绿电心脏”不停搏动。这场跨越三个年头的攻坚,不仅为山东电网植入“超级电容”般的动态无功支撑,更在特高压技术高原上树起了属于中国创造的青春坐标。 山河远征的换流站——国之重器点亮能源新格局 东平换流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占地315亩,相当于26个足球场大,站内的电气设备众多,包括28台换流变、2台500千伏降压变、8台平波电抗器、2台300兆乏调相机等“巨无霸”。山东电建一公司负责承建六个施工区域之一的调相机工程。 这是点亮齐鲁大地能源新格局的换流站。东平换流站是国家“十四五”能源战略重点工程——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端换流站,它被誉为“电力语言的转换大师”,负责将来自陇东的±800千伏直流电转换、降压为交流电,再通过500千伏线路接入山东电网,是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是具有“全国首个”头衔的换流站。作为国家西电东送大通道之一,陇东-山东工程是我国首个实施“风光火储一体化”的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将甘肃东部的煤和戈壁的风、陕北高原的光、黄河奔腾的水,打捆入鲁,化作造福山东万家灯火的能量。 这是“绿”意十足的换流站。东平换流站每年可向山东转换输送电量超40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达50%,可替代山东电网电源装机、减少折合标煤运输108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90万吨,将有效打破能源要素“天花板”,以增强地区电力供需灵活互济、时空互补和多元能源交换的能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加速我国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智”造跃迁的换流站——科技创新铸就地区标杆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东平换流站以“数智化”转型为抓手,推动传统电力设施向智慧能源枢纽跨越升级,成为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标杆。 项目团队聚焦科技创新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技术革新,系统性淘汰落后工艺装备、设备、材料,以高风险作业场所、工序为重点,广泛推动安全创新成果、先进技术装备等应用,将安全管控能力提升至新高度。 面对复杂施工挑战,项目部以BIM技术为核心构建数字底座。从前期策划到竣工验收,构建41个专业模型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通过模型“冲突检测”,累计解决48处图纸设计冲突,优化调相机厂房基础浇筑、管道布局等多项施工步骤。 通过三维可视化推演,项目团队提前预知并化解施工难点,制作漫游动画辅助专家论证,使现场安装效率提升15%。其中,进行施工方案专家论证1次,编写QC成果1篇,制作施工漫游动画2部,制作BIM三维虚拟模型样式牌5个。结合现场BIM应用成果,项目技术人员产出的《东平±800千伏换流站建设全过程BIM应用》成果获得首届电力建设数智化大赛三等成果奖等多项科技类荣誉。 项目建设中期,由于厂房面积狭小,施工场地条件受限,厂房内仅有的一台100吨行车,无法满足当前定子吊装需要,这个难题一度让项目团队陷入困境。他们反复推敲方案,寻找突破口,摸索出在有限空间施工的最佳办法:液压顶升技术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 经过液压装置及吊具安装、试吊、正式顶升、平移、微调、找正等一系列操作,调相机定子稳稳落在基座平台上,吊装期间大家凝心聚神,生怕哪里出了差错。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论证选择液压系统完成调相机定子吊装,既保障了狭小空间作业安全与进度,又缩短整个项目的施工工期,调相机提前投入使用,为后续电气、热控安装赢得宝贵时间。 与此同时,《一种钢筋手动弯折工具》等专利成果从现场需求中诞生,项目QC小组运用BIM技术攻克预埋件安装、楼承板验收等技术瓶颈,《利用BIM提高调相机基础预埋件安装一次合格率》《提高工业厂房楼承板一次验收合格率》两项成果将施工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 通过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东平换流站项目团队已形成可复制的创新经验。多项专利受理及创新类奖项,不仅彰显了项目团队的创新实力,更为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了数字化转型样板。这座“智慧换流站”用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正成为传统基建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核心驱动力。 分毫不差的换流站——毫米精度诠释央企匠心 在东平换流站这个庞大的“心脏手术室”里,技术员们正进行着一场肉眼难辨的精度较量。重量为320吨的调相机定子安装过程并非易事,需将这一钢铁巨兽以毫米级精度精准放置在预留位置,相当于把两头成年蓝鲸精准挪进标准泳道内,每个细节都决定着特高压电网的脉搏是否平稳。哪怕产生极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在调相机高速运转时引发剧烈振动,不仅影响设备运行效率,还会大幅缩短设备使用寿命,甚至威胁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实现高精度安装,项目部面临最艰巨的挑战是复杂的安装环境。调相机房吊物孔跨度仅11.5m,而定子尺寸为9.48m*3.94m*3.94m,需在狭小空间内将定子卸车、转向、吊装,大型吊装设备施展空间有限。 项目部提前开展吊装前的集中培训,强化施工工序要点与流程细节实操训练,安排技术交底及安全风险分析,确保所有人员牢记施工环境、施工任务、质量及安全控制等要点。 “我们组织了多次现场勘查,明确作业范围和关键风险点。根据设备的重量和吊装高度要求,我们综合考量了现场勘查结果及设备厂家、业主、监理等单位的多方意见,决定采用液压顶升方式开展吊装作业。”项目负责人武晓成介绍。 在吊装时,项目团队将BIM技术化作“数字显微镜”,通过对现场调相机基础、调相机房、设备尺寸等参数的精确采集,在三维模型中进行上千次路径推演,为这个钢铁巨无霸规划出最优进场路线。当现实中的吊装与数字预演严丝合缝重合时,原本需要两天调整的工序,在6小时内一气呵成。 在安装时,千分表的指针跳动牵动着所有人的呼吸。技术员陈文创使用水平仪测量转子、轴承座安装精度,如同微雕艺术家般调整着转子的水平度。在整个安装过程中,项目部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指尖上的匠心工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前期的现场模拟讨论、方案制定,到安装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经过反复测量、调整、验收,确保安装符合工艺标准。 2024年9月3日,1号定子吊装定位精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9月23日,2号定子实现与基础螺栓孔100%精准对接。 当调相机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率稳定运转时,那些在模型里熬红的双眼、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校验数据、工装上浸透的汗水,都化作了电流中的安全脉动。这不仅是安装工艺的突破,更是中国建造从“大体量”向“高精度”跃迁的生动注脚。 党旗飘扬的换流站——红色引擎驱动超级工程 东平换流站建设期间,电网工程公司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双引双建”系列活动部署,不断加强项目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与项目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等深度融合,建党员责任区、建党建示范岗,创造一系列适合公司电网业务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新案例,推动党建工作向基层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23年11月,电网工程公司总经理郑庆民在项目进场伊始便赶赴项目部以《筑牢政治之魂、厚植党性之基、开创发展新篇》为主题,为项目部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党课,给项目职工打上一针“强心剂”,动员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结合项目重大建设意义,立足本职岗位、团结加压奋进、挺膺再创新功。 2024年5月,电网工程公司党总支书记管懿在项目组织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并讲授专题党课,结合设备安装开展“精度+廉洁”双标学习,建立技术规范与廉洁规范双重预警体系,同步实现物资采购零投诉、廉洁问题零发生,用“精工至毫厘,清廉见真章”的实践,彰显党建与生产的融合效能。 上级有部署,项目有行动。 项目部结合“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安排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作业负责人、工作面监管人,督促党员明责任、亮身份、当先锋,对所负责作业面进行全面把关。全体党员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和技术优势,在攻坚时刻主动担责,围绕年度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安全治理我先行,党员身边无违章”活动,把牢人员进站、质量管控、进度把控等关键环节,使每个关键风险点可控、能控、在控,高效完成各项施工任务,为项目高质量建设工作装上“红色引擎”,力求打造业主放心、监理安心、职工宽心的“红色党建工程”。 “党员不带头,还叫啥先锋?”作为项目上党龄最长的老师傅,刘志新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摩挲着工具箱里漆面斑驳的检测仪器,用红蓝铅笔在设备基础面画出只有老师傅才懂的定位符号,炯炯有神的双眼中倒映着调相机定子庞大的钢铁轮廓。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稳如刻度尺,将精度要求刻进每颗螺栓。晨光初现时,设备验收一次通过,他的工装后背结满汗碱,胸前的党徽却锃亮如新。 “这尺子量的是设备,更是咱党员尽职履责的标尺。”刘志新掂量着手中的刻度尺对同行的青年党员说道。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项目上这样的“旗帜”还有7面,由他们组成的党员突击队时刻奔走在项目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头破解施工难题,以红色引擎驱动技术创新,用匠心守护大国重器,最终推动东平换流站项目高质量投产,在新时代电力建设征程上谱写了共产党员的奋斗华章。 青春澎湃的换流站——薪火相传共赴山河之约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泰山余脉,东平湖畔矗立的银色电网正吞吐着来自西北戈壁的绿色脉动。这座拔地而起的±800千伏换流站,犹如特高压战线上的“硬核青年”,全身写满着“新”字。它正以每秒超过1000度电能的输送速率,在齐鲁大地写下新时代的青春方程式,成为中国特高压版图上最年轻的坐标。 新,是项目定位超前。 这是山东省最年轻的换流站。与另外两座外电入鲁的特高压直流换流站沂南和广固换流站相比,东平换流站无疑是最年轻的。项目采用±800千伏直流电压等级,是全球领先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可满足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跨区域输送需求,线路损耗比超高压降低约60%,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它也是全球首批采用常规直流与柔性直流混合级联技术的特高压工程,能显著提升电网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项目环保能力显著,采用低噪声设备、生态友好型材料,并优化布局减少土地占用,相比传统设计节约20%以上。换流站运行中产生的余热可被回收用于周边区域供暖或工业用途,有效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 新,是项目团队年轻。 东平换流站的建设现场跃动着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生力军,一群“90后”主力正以青春锐气重塑特高压工程的新典范。青年突击队将队旗插在攻坚最前沿,在零下15℃的施工现场连续奋战,创下单日敷设4公里电缆的施工纪录。17名新员工组成的“青苗班组”把施工现场当成实战培训战场,以“通关解锁”模式将一项项课堂知识,通过亲手努力演变成现实图景,人人成为实干家。通过电缆二次接线技能竞赛检验所学成果,从“新手小白”到“工地熟手”的成功蜕变,让老师傅不禁感叹“后浪可畏”。 QC小组的多项创新成果更闪耀着年轻智慧,每项成果背后都是青年技术员钻研书本与投身实践的思维碰撞。由95后小伙何成军主导的数字化攻坚小组,以BIM技术破解土建施工、电缆敷设、定子吊装等技术难题,为项目建设带来“青”力量。 当东平湖畔的星光点亮换流站控制屏,这条横贯山河的银线已悄然连通齐鲁大地的千家万户。调相机组的每一次精准搏动,都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注入绿色动能;铁军青年的每一颗智慧火花,都在编织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经纬。从陇东基地的风电场到泰山脚下的万家灯火,电建力量正以青春之名,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壮阔征程上,写下“风光无限好,绿电入梦来”的时代注脚。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