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水利部公布了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名单,东莞石马河榜上有名。历经数十年曲折治理,石马河在电建人手中实现了从“黑臭河”到“幸福河”的华丽蜕变,成为全国河湖综合治理的标杆案例。昔日“乌龙江”蝶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幸福河。 从“生命动脉”到“污染之殇” 东莞石马河是东江下游的一级支流,位于东莞市东部,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大脑壳山,自南向北流经深圳市观澜称之为观澜水,至东莞塘厦和雁田水汇合始称石马河,流经东莞市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常平、谢岗、桥头等7镇。石马河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节点,曾以“倒流83公里引东江水救港”的壮举闻名。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工程累计为香港输送超500亿立方米淡水,被誉为“生命水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莞工业化、城镇化提速,流域内7个镇街151万人口、密集的制造业企业长期直排污水,导致河道生态系统崩溃。2019年以前,107条河涌中70%为劣V类水质,国考旗岭断面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河道内鱼虾绝迹、臭气弥漫,沿岸居民苦不堪言。 “当时沿河住户不敢开窗,夏天蚊虫成灾,连白鹭都消失了。”凤岗镇居民李先生回忆道。治理前的石马河,不仅是生态“重灾区”,更威胁着东深供水的安全底线。 从“九龙治水”到“流域统筹” 2019年初,东莞举全市之力打响石马河治理攻坚战。由电建生态公司牵头中南院、水电七局、水电九局、水电十四局、电建港航公司组成的中国电建联合体,打破分段分片、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九龙治水”传统治理模式,开始对石马河进行“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的全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采用EPC+O模式,治理范围覆盖7个镇街共601平方公里,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治理工程、水安全保障工程、景观提升工程、一体化管控平台、运营维护等五大板块,构建起了“截污-清淤-活水-生态修复”全链条治理体系。 治理过程中,电建人在茅洲河治水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电建治水方案2.0”,以“全流域、全系统、一体化”为核心,坚持“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电建治水理念,创先思路、抢抓进度、科学施工,组织上万名建设者大干快上,把“大兵团治水”模式在石马河进一步推广运用。电建人依托治水“六大技术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问题,有效推动工程建设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取得了“当年中标、当年施工、当年达标”的好成绩。 同时,电建人充分运用创新治水技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实行“外源减排、内源控制”,推动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各街镇、各行业同时发力,确保了项目高效推进、取得卓越成效;此外,还通过雨污分流、排口整治、管网畅通、支涌生态修复、智慧管控平台等多种措施,提升流域水体自净能力和信息化水质监测能力,有效保障沿岸地区安全。 从“水质提升”到“生态赋能” 截至2024年底,石马河流域107条河涌全面消除黑臭,旗岭断面水质稳定达Ⅴ类标准,部分支涌水质提升至Ⅳ类,鱼类、水生植物种类恢复至30余种;氨氮浓度从2018年的6.4mg/L下降至2024年的1.01mg/L,降幅达84.2%;总磷浓度从2018年的1.06mg/L下降至2024年的0.34mg/L,降幅达68.4%;化学需氧量(COD)从2018年的31.2mg/L下降至2024年的7.0mg/L,降幅达77.5%。水质月度、年度考核指标均优于合同要求。 在干流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石马河两岸还建起了凤岗镇竹塘水闸公园、清溪镇智汇水岸风光带和桥头滨江公园等一批精品碧道工程,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且成为东莞市靓丽的水生态名片。流域内7个镇街因环境改善吸引生态产业投资超50亿元,清溪镇电子信息产业园、塘厦科创生态城等项目陆续落地,带动新增岗位2万余个。 石马河重获生机,带来的还有两岸居住环境的显著改善。“以前河道里都是淤泥,还有很多油,味道很刺鼻。这几年河里的水变清了,公园也建起来了。小孩有地方可以玩,大人也有地方锻炼,变化很大。”带着孩子在凤岗镇竹塘公园玩耍的刘女士说道。 百里石马丹青卷,一江三水润莞邑。站在“幸福河湖”建设的新起点上,电建人将继续朝着将石马河全面建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体系努力奋斗,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电建方案”。 石马河樟木头镇滨河公园段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