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轰隆隆——”2025年4月16日上午9时28分,随着启动指令的下达,韩城抽黄改造取水工程首台水泵机组发出低沉的轰鸣,黄河水裹挟着泥沙的浑厚力量,顺着直径1米的压力钢管奔腾而上,在出水口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岸边,项目经理贾来喜紧攥着对讲机的手微微发抖,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十年了,从勘测到攻坚,今天这‘黄河水倒流’的奇迹,总算成了!” 攻坚:与地质博弈的600昼夜 作为关中平原东翼的“水脉突围”工程,韩城抽黄项目承载着破解区域水资源困局的重任。项目团队自2022年进驻黄河滩涂起,便与复杂地质展开了一场硬仗。 那条两百余米的隧洞,更是生生耗了建设者两年多光阴。当爆破方案因紧邻铁路线被紧急叫停时,建设者连夜架起水钻设备,可用机械开挖就像在豆腐上雕花。工人们在V类围岩段平均每天仅推进0.7米,液压劈裂机的轰鸣声从此昼夜不息。 岩层如顽固的敌人,在定位仪红光扫过处节节败退。技术员小焦的278组监测数据里就藏着惊心动魄的较量:当顶拱超挖的警报响起时,他带着全站仪在斜坡段守了三个通宵,硬是把钻爆参数调成了绣花针——最终验收文件显示,后续50米隧洞的超挖值被牢牢锁在8毫米,比规范要求的15厘米精度提升了近20倍。 当激光断面仪扫过最后8毫米超挖值的洞壁时,晨光正穿透隧洞出口的水雾。贾来喜合上沾满岩粉的施工日志,指节重重叩在封面上:“《水经注》有言‘水行地中,利在制衡’,这两百米的隧洞算是跟大地讨了个平衡。”他忽然转身,往岩缝塞进三枚铜钱,仿若大禹收服无支祁的现代注脚,此时安全帽的LED灯带扫过洞壁上密布的锚杆矩阵:“可要让黄河水乖乖倒流上山——得看你们给叶轮镶的铜牙咬不咬得住沙!” 智造:毫米级精度的“水脉心脏” 作为工程核心,首台机组安装堪称“刀尖上的舞蹈”。单台水泵重达4.75吨,叶轮与泵壳间隙需控制在0.3毫米以内——相当于三根头发丝的精度。 “往左0.1毫米!停!”安装车间里,技术总工李正恩紧盯激光校准仪,指挥着龙门吊微调。三次调平失败后,安装班长蔡工突然摘下安全帽:“给我拿五块不同厚度的紫铜垫片!”这个当了二十年起重工的老汉,竟掏出祖传的“听音法”:用铜锤轻击基础环,耳廓贴着法兰边游走。“东北角声发闷,垫片加0.08毫米!”他布满老茧的手比千分尺还敏锐。当激光校准仪终于亮起绿灯时,李正恩却摸着叶轮边缘沉吟:“这0.3毫米的完美间隙,怕是扛不住黄河沙的磨牙。” 这句话成了技术升级的发令枪。三天后的专家会上,高分子复合材料涂层方案全票通过——这种能在叶轮表面形成类陶瓷保护层的黑科技,可将抗磨寿命拉长到10万小时。而更惊艳的是智能调控系统:12组嵌入式传感器实时捕捉含沙量数据,让水泵像“会呼吸的活物”般自动调节转速,硬生生把能耗砍下18%。验收那天,有人发现泵壳内侧留着道浅痕。李正恩轻触那道0.29毫米的刻痕:“这是老蔡调平垫片时,紫铜屑飘进密封面的‘勋章’。比设计要求细0.01毫米,正好给涂层腾出膨胀空间”这道用紫铜精度铸造的护城河,终将把黄河沙的千年攻势,化解在纳米级的分子键里。” 润泽:水到渠成惠民生 当第一股黄河水涌入输水管道时,超声波流量计的铂金电极率先捕捉到水流震颤,液晶屏蓝光闪过——瞬时流量3025m³/h,流速1.0m/s。这组数据沿着光纤疾驰,化作中控室大屏上的第一簇数据脉冲。那些曾让祖辈折腰的黄河水,此刻正以±0.5%的精度在管道中驯服奔流。 汩汩清流正改写韩城的命运图谱。龙门镇万亩花椒种植基地里,种植大户老魏拧开新装的水阀,混着黄河泥腥的清水漫过田垄时,他对着抽穗的花椒树喃喃道:“往年这时候要等‘天公赏雨’,现在阀门一拧,枝头就能挂满‘红玛瑙’喽!”。 1.2亿立方米年引水量,意味着10个西湖的活水,将涌入13万户家庭的水管,漫过六万亩农田。试运行这天,项目各参建方代表齐聚中控室。透过玻璃窗望去,黄河水正顺着崭新的输水廊道奔涌,电子大屏上的流量、压力、能耗等水流数据,勾勒出“云端水网”的轮廓。当绿色指标全部达标时,现场响起掌声——这套集成了智能感知系统的输水网络,不仅实现了的水量精准调控,更通过云端管理平台将调度响应速度大幅缩短,真正让黄河水成为可精确计量的战略资源。“这不仅是条输水线,更是智慧治水的创新链。”业主晋总说到。 韩城抽黄工程的钢铁长龙,恰似新时代治水人写给母亲河的情书。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水电十五局建设者以科技之智与匠心之诚,在黄河西岸续写着“水润万物而不争”的东方智慧。随着后续3台机组安装提速,这条“黄金水脉”将澎湃出更动人的发展韵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奏响铿锵和弦。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