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扎根鄱阳湖蓄滞洪区的“工程硬汉”
来源:水电十四局 作者:张富庆 摄影:戴建国 时间:2025-04-25 字体:[ ] 分享:

八百里鄱阳烟波浩渺,东南岸的湖面在烈日下泛着碎金般的光芒,成群的水鸟掠过青翠的湖洲,与远处钢铁长龙的施工场景构成动静相宜的画卷。在这幅生态图景中,水电十四局的建设者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推进关乎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

438米长的分洪闸施工段上,崔龙安全帽带已被汗水浸湿,他展开工程图纸,与团队反复推敲闸门启闭时机与泄洪流量控制方案。这位与江河打了十八年交道的治水匠人,从珠海白蕉到鄱湖安澜,以毫米级的精度丈量着责任担当——从技术员到生产经理,他始终践行着“把实干写在江河湖泊上”的初心。

洪泛区里的“定海神针”

鄱阳康山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项目,承载着调节鄱阳湖水位、保护沿湖18个县市的重任。

2023年冬季的鄱阳湖畔,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密的冻雨砸向工地。此时刚开工的施工1标面临着分洪闸建设、海漫段施工、康山大桥施工等多项“硬骨头”。作为生产经理的崔龙带领团队一一咬牙啃下,提前7天完成闸墩混凝土施工、28道闸门安装具备挡水条件。这一成绩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特授予项目部“攻坚克难勇担当 再接再厉建新功”锦旗。

面对赞誉,崔龙只是淡淡一笑:“工程一天没竣工,我就一天不敢松懈。”在建设工地上,崔龙的名字总是与“攻坚”和“创新”紧密相连。从业18年,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荣誉是团队的,难题才是我的。”

2024年9月15日,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闸室底板时,施工日志上赫然记录着:提前7天完成关键节点,单元工程优良率达95.8%。业主单位负责人感慨:“崔经理就像定海神针,有他在,再难的工程都有底。”

从“封口夹”到水利黑科技”

在康山分洪闸的金属结构安装阶段,止水铜片的焊接效率成为制约工期的“卡脖子”难题。传统工艺中,工人需手动固定铜片搭接部位,耗时耗力且易错位。一次偶然的机会,崔龙在工地食堂看到工人用食品封口夹固定塑料袋,灵光乍现:“能不能设计一种类似工具来固定止水铜片?”

他立即组织QC小组展开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材料强度、夹持角度和通用性。经过30余次方案调整,最终研发出“止水铜片搭接固定装置”——一种可调节、耐高温的专用夹具。这项创新不仅将单次搭接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还解决了不同搭接形式的适配难题,成功攻克了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常见质量通病。这一研究成果成功进入2025年QC成果报告评审,为同类型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获评业主单位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崔经理的脑子就像‘工程百宝箱’,总能在关键时刻掏出解决方案。”技术员小李感慨道。在崔龙的推动下,项目部还应用了无人机巡检闸墩混凝土浇筑质量等新技术,让传统水利工程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全能指挥官的人生双轨

2024年夏季,鄱阳湖流域遭遇罕见“旱涝急转”。6月暴雨突袭,分洪闸所在河堤出现涌水泡泉风险;7月持续高温,工地地表温度突破50℃。崔龙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打响“双线战役”。

暴雨来临前,他连续48小时驻守现场,指挥加固处理涌水泡泉险情。为抢在洪峰前完成既定施工要求,他提出“三班倒、人停机不停”策略,亲自监督施工进度。最终,汛期并未影响施工进度。

抗旱攻坚高温期间,他推行“错峰施工法”,并为工人配备冰马甲、凉茶和防暑药包。工地食堂的“崔氏菜谱”也火了——酸辣黄瓜、绿豆汤、凉拌苦瓜,既开胃又解暑。“崔经理连吃饭都想着怎么让大家干活更舒坦。”一位工人笑着说。

在同事眼中,崔龙是“24小时在线的铁人”,但在妻子和儿子心里,他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2024年春节,为保障工程进度,他主动留守工地,年夜饭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云团圆”。儿子在作文里写道:“爸爸的工地很远,远到一年只能回一次家;但爸爸的爱很浓,浓到装满了鄱阳湖。”

在崔龙的手机相册里,两张照片形成强烈反差:一张是混凝土浇筑的壮观场景,另一张是儿子手捧奖状时的灿烂笑颜。这种“大家”与“小家”的时空交织,构成了这位工程硬汉的“人生双轨”。

崔龙深谙,这项工程托举的不仅是万顷碧波,更是百万家庭静好的岁月,“蓄滞洪区的安全和质量,可影响着几十万百姓的安全。这份责任,我必须扛到底。”

当夕阳为康山分洪闸镀上金边,钢铁闸门倒映的不仅是八百里鄱阳的潋滟波光,更折射着新时代治水人的精神图谱。

崔龙站在闸顶平台,凝望远方青翠的湖洲上盘旋的候鸟群,手中的施工日志已被翻至泛黄——那里记录着钢闸毫米级精度和闸门的智能化启闭参数,也镌刻着新时代治水人“与洪峰竞速、与自然和解”的智慧。

治水之道,在疏不在堵;安澜之责,在恒不在骤。当新一代建设者接过新时代的工程蓝图,守护静好岁月的不仅是混凝土的强度,更是那份将“家国”浇筑进每寸堤防的初心传承。

崔龙(中)和同事们在施工现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