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陕北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约1200米,以千沟万壑的黄土丘陵为底色,构成一幅苍茫雄浑的画卷,狂风掠过时卷起漫天黄尘,将天际染成浑浊的赭色。在苍茫的黄土塬上,一座占地480亩的银色钢铁矩阵正与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形成震撼对话,“陕电入皖”的配套电源工程宝塔山换流站项目建设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作为国家“十四五”能源战略的核心工程,宝塔山±800千伏换流站以全球首个标准化特高压直流工程的身份,将陕北的煤电与新能源转化为澎湃电流,沿着1070公里的“电力丝路”直抵入皖。这里,曾是毛泽东伏案书写《论持久战》的窑洞灯火,想起延安窑洞的那抹灯光,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如今化作换流阀中跃动的电弧光,即将跨越一场八十年的能源革命叙事。 凝心聚力突破瓶颈,按下施工“加速键” “嘶......”在项目现场巡察的技术总工严首被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吹得打了个哆嗦,嘴里呼出的白气瞬间被寒风吞噬,拢了拢身上的衣服,紧了紧手中的图纸,接着和技术员们探讨着技术难点。冬日的清晨,白雪皑皑地铺满了这片黄土地,项目现场却是火热一片,“咚咚咚”的打桩声不断穿透着所有人的耳膜,“倒车请注意”的运输车辆不绝于耳,这是宝塔山换流站开工之初的火热场景。 “开局就是起步,所有人务必坚持效率意识,提高统筹能力,提前规划好自己手里的活,明确每天重点任务,能不能做到?”项目经理刘永强在开工初期这样说道,整齐划一的“能!”响彻整个工地上方,整个项目管理团队便形成“第一时间进场、第一时间形成施工高潮”的工作作风。 作为第一批到项目部的“先遣部队”,开工之初最先要看到的就是施工方案的落实,但是宝塔山换流站项目位于黄土高原地带,站址所在区域自重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湿陷性黄土层厚度通常大于10m,地基湿陷等级为四级,属于湿陷性最严重的类型,具有极高的湿陷敏感性和显著的湿陷量。这便意味着传统施工方案远不能满足进度要求,如何做好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场地防、排水设计和施工成为制约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于是便常见到的就是严首带领技术攻坚小组通过每日实地勘测与资料对照分析,通过不断的摸索,他们成功梳理出雨水排水管道施工质量保障的核心措施:在测量定位环节严格把控精度,基槽开挖与三七灰土换填全程执行标准化施工规范,同步强化管材质量检验关卡,并对包管工艺及回填作业实施精细化管控,对场地需采取强夯、地基处理、桩基等特殊处理措施。通过这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系统性实施,有效解决了管道渗漏与地基沉陷两大质量通病,为工程结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为了确保施工方案的准确性,技术攻坚小组构建了“业主主导-设计协同-施工优化”的三维联动机制,不断的通过外联业主、内整资源、科学规划,一系列优质方案的制定与高效实施,赢得了业主方认可,也为后期顺利施工打开了局面。 党旗飘扬筑堡垒,党员护航保进度 施工方案的落地,为项目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可是这时天公却不作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降雪次数达到20余场。此时正是项目基础开工建设施工、抢工的关键时刻,加之昼夜温差大,浇筑的混凝土基础若养护不到位容易产生裂缝从而影响基础结构安全。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项目会议上明确提出“关键工作优先保证、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同项工作多点展开、前后工序紧密衔接、人员设备充分保障”的工作要求,同时以日为单位倒排工期,优化施工方案,划分关键工作节点目标,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当地气候环境恶劣,雨雪大风天气频发,最冷时达到零下25度,连当地人都不大愿意来这里干活”,施工员陈默回忆道。为了保证工程的如期建设,党员们纷纷申请站岗,项目部随即组建“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24小时轮班抢工,党员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履行岗位职责,深入浇筑现场,采取“一对一、点对点”方式,在持续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艰苦环境中连续奋战,先后圆满完成主控楼、极1辅控楼地下设施以及换流变基础筏板等施工任务,推动了换流站主体结构在3月底顺利实现“出零米”的节点目标,为这场冬日奋战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 谷雨,春天最诗意的告别。舒爽的春季恰似一场温柔的抚慰,让大家获得了片刻的舒爽,夏季的接踵而至意味着又要面对新一轮的气候挑战。有了冬季的奋战经验,项目部面对夏季的“烤”验制定了新的措施,调整创建“党员网格化责任区”,在480亩工地上划分出6个“精神传承责任田”,每个责任田均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田长”。在施工过程中,“田长”们不仅负责日常施工的安全监督与质量把控,更将“延安精神”中的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髓融入日常管理之中,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此刻换流站内,在±800千伏直流场的施工现场,身为“田长”的技术员刘家圻正手持全站仪,如同当年的三五九旅战士丈量南泥湾般精准测绘,主、辅控楼、高、低端阀厅、换流变广场机械轰鸣,塔吊挥舞,车辆穿梭,一时间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奏响了工业文明的乐章。 筑牢质量基石,匠心打造宝塔山“新地标” 从建设伊始,项目部始终秉持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建设的理念,不断强化制度建设,规范质量安全管理流程。通过全面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持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体系,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确保项目全过程安全可控、质量过硬,着力将宝塔山换流站工程打造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自主体结构“出零米”以来,项目全力攻坚零米以上的主体结构。为了确保主控楼节点的按期完成,项目部以倒排工期为抓手,通过“交叉作业、填满空间、占满时间”的施工组织策略,向本次任务节点发起总攻。在质量管控方面,严格执行工序前的周密计算与标准化交底,明确质量标准和管控目标,构建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四级湿陷性黄土地质难题,创新采用挤密桩与三七灰土换填工艺,同步攻克技术难关与多方协调障碍;通过科学调配人力机械,实施“人歇机械不停”的连续作业模式,高效完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顺利在5月初完成主控楼按期封顶 当夜幕降临,塔吊上的照明灯恰似悬空灯塔与灯光下红色安全帽群交相辉映。数台混凝土浇筑车,100余名工人分工有序,加紧作业,钢筋捆扎工和砼工的身影被投射成巨人轮廓,与七十年前人力夯土筑坝的剪影在光幕中重叠,深刻诠释了“机械代代革新,奋斗者精神永恒”的深意。这不禁让人想起窑洞中时明时暗的煤油灯,如今已演变为项目进度实时系统中的三维时间轴。技术员刘家圻在建设日志中写道:“从马背上的电台到特高压的电磁波,从油灯下的《矛盾论》到智慧工地的数字系统,延安精神的本质始终是解决问题的实践哲学。” 在这片诞生过《黄河大合唱》的土地上,宝塔山换流站的建设者们正以钢铁为琴弦、以电流为音符,谱写着一曲融合红色基因与工业美学的时代交响,当安徽的万家灯火因陕北的能源跃动而更加璀璨,“窑洞”精神已在新的长征路上完成最壮丽的赋格。下一步,项目部将以严谨的工作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效的工作方法,全力以赴稳履约,高标准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
|||||
【打印】
【关闭】
|
|||||
|